一縷陽光
我的老家德平有一個曹冢村。記得上初一時,我同桌告訴我,她來自曹冢村。我非常好奇——怎么還有以冢為名的村子啊!同桌告訴我,她們村西真有一個大墓。村名碑記載,該墓相傳為漢相曹參的墳冢。
我這才知道,那是兩千年前的古墓,歷史長河中一顆被時光塵沙掩埋著的明珠。傳說里邊長眠著一個了不起的人——西漢相國曹參,一個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出將入相的名人!這座古墓真的是曹參的墓嗎?
曹參其人:“蕭規曹隨”典故出自于他
曹參(?—公元前190年),字敬伯,泗水郡沛縣(今江蘇省徐州市沛縣)人。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政治家,漢朝第二位相國,史稱“曹相國”。
曹參早年與劉邦在沛起事,隨劉邦四處征戰,幫助劉邦一統天下。曹參總共打下兩諸侯國122個縣,戰績赫赫。
劉邦稱帝后,把長子劉肥封為齊王,把平陽的一萬零六百三十戶封給曹參作為食邑,封號平陽侯,并任命曹參為齊國相佐助齊王劉肥。
漢朝第一代丞相蕭何死后,曹參成為漢朝第二代丞相。
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漢惠帝和眾臣也矚目曹相國有何改革新舉措。可他們等的花兒都謝了,曹參還是沒有新動作,并不折騰,一切都按前任蕭何規劃方案做,關鍵是抓落實,一張藍圖干到底。這就是“蕭規曹隨”的故事。其實,曹參并不是偷懶,而是他深知連年戰爭之害,老百姓流離失所,極需休養生息。他認為蕭何的休養生息政策很適合,就照辦落實。無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尊重農業生產規律,盡量不打擾老百姓生產生活,使他們能專心植桑養蠶,躬耕稼穡,安居樂業。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有效穩定了社會秩序,增強了國力,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礎。
千古疑團:德平古墓中長眠的是否曹參
舊《德平縣志》記載:“曹家冢亦稱帝王冢,在縣西北八里,高二丈,周二百步。帝王未詳何代。”曹冢漢墓位于德平鎮曹冢村西150米,現墓高約8米,周長100米。1933年收錄于《山東古跡名勝大觀》一書。2013年,曹冢漢墓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這座古墓已被考定為漢代古墓,但還未能認證是否為曹參之墓。
曹參是沛縣人,卒于丞相任上,他的墓葬似乎在沛縣或西安附近更為合理。但在其去世三年以前,他曾擔任齊相,所以若葬在山東,似乎也并非不可能的事。
據《后漢書·孝和孝殤帝紀第四》記載:“十一月癸卯,祠高廟,遂有事十一陵。詔曰:‘高祖功臣,蕭、曹為首,有傳世不絕之義。曹相國后容城侯無嗣。朕望長陵東門,見二臣之垅,循其遠節,每有感焉。’”據此文獻記載,曹參之墓似乎是在陜西長陵東門外。但如果真是如此,德平的曹冢古墓為何一直被傳為曹參之墓呢?這座古墓之中,到底埋藏著什么秘密?期待專家能早日給出答案。
古墓今景:古跡煥然成為鄉村旅游勝跡
如今,曹冢村泥濘的小路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筆直光滑的柏油路。原來的土坯房,變成了寬暢整齊的四合院。村里的農人們,如今也都衣著光鮮明亮,紛紛開上了嶄新的小汽車,過上了小康的富足生活。
漢墓邊修起了一座小亭子。亭子四角翹起,宛如鳥兒張開的翅膀。小亭子就像一位忠實的守墓人,無論雨雪風霜,無論白天黑夜,都堅守曹冢漢墓。
曾經落寞、荒涼光禿的曹冢漢墓,經多次修繕,顯得更加巍然肅穆了!周圍高低參差繁茂的樹木,春天枝丫萌動,生機盎然;夏天綠樹成蔭,暑氣頓消;秋天紅棗綴枝,如畫如詩;冬天白雪覆蓋,靜謐祥和。
曹冢漢墓就像一位時間老人,見證了歷史的滄桑,見證了民族的獨立,見證著社會的進步,見證著鄉村的振興,見證著國家的富強!
鄉愁何處寄?美麗曹冢村!在倡導鄉村振興的今天,曹冢村成為“美麗鄉村”的代表,鄉村旅游的名勝古跡,成為游子們的情感寄托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