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明 蘆廣霞
據寧津縣清光緒二十六年《寧津縣志》載,嘉靖八年(1529年)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的濟南府德平人(今德州市臨邑縣)葛守禮曾為河間府寧津人(今德州市寧津縣)處士(隱士)田鸞撰寫墓志銘。
這個田鸞是何許人也,能讓大名鼎鼎的葛守禮撰文大加贊賞呢?從文中解讀“因余舅其子好禮從學”來看,他們應是甥舅或表甥舅親戚關系。
田鸞,字鳴世,少年聰慧,足智多謀,處驚不亂,膽大心細,十歲時就因設計殺賊而聞名遐邇。
巧計救父
田鸞是父母五十歲時所生,因是老來得子,父母把他視若掌上明珠,他也不負親望,在私塾讀書一直名列前茅。
他的父母數年辛勤經商,積攢了一些錢財。一天夜里,有一盜賊潛入府中,以刀挾持其父,要他交出全部錢財。田鸞那年剛剛十歲,他挺身而出,指著父親對盜賊言道:“這老頭兒年過六十,虛耗衣糧,我早就想殺掉他,今日借汝之手,正合我意。不過,義士請慢些動手,老頭兒的錢財都在你背后的密室里,只有他才能打開。”強盜認為孩童不會說謊,便信以為真。在盜賊放開田父,轉身尋覓密室之際,田鸞拉動機關,流箭飛出,正中賊寇后心。十歲孩童救下老父,一時傳為美談。
臨危受命
正德辛未年(1511年),楊虎等人因不滿朝政,從山東起兵,一路攻城略地、勢如破竹,先后攻占了兗州、曲阜等地,然后揮師北上準備攻占京城。
一天,楊虎率部浩浩蕩蕩來到寧津縣城,知縣劉秉忠心驚膽戰,驚慌失措,忙喚教官程守篆,商量對策。程守篆獻言道:“只要我們不與他們正面交鋒,組織所有官兵上城死守,定保城池無虞!”“可我們人數不夠,他們人數是我們的幾倍,怎么能守住整座城池啊!”劉知縣嘆息道。“大人,我們還可以動員全城壯丁上城守城。”“民眾肯去守城嗎?”劉知縣問。“只要我們把楊虎他們宣傳成面目猙獰,嗜血成性、殺人不眨眼,一旦城破,男女老少必將無一幸免,自會人人爭先,個個奮勇。”
劉、程二人依計而行,守城半月有余,楊虎義軍仍無退兵之意。此時,城內人心惶惶,傳言稱城將攻破,性命難保,每個人都在盤算著如何逃命,包括知縣劉秉忠。不能出逃的老弱病殘,只能等著,義軍一旦入城,立即跳井而亡。這時,有人對程守篆說:“有一人可保寧津城。”程問:“誰?快快說來。”“田鸞!”程守篆連夜登門拜訪田鸞,以全城百姓性命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邀請他出山抗擊義軍。田鸞爽快答應幫助退兵,吩咐程守篆,只需讓兵丁在城池上密插旌旗,制造聲勢,無需慌張。第二天,田鸞登上城樓,對城下的楊虎高聲喊話:“爾等一群烏合之眾,竟敢造反。不如速速來降,保爾性命,如若不聽勸告后悔晚矣!”楊虎抬頭一看,只見戰旗獵獵,城上高站一人,身長八尺,骨骼清奇,濃眉朗目,玉面短髯,雙頰豐滿。好一個器宇軒昂,言語錚錚之士。楊虎不由一怔,頓生敬佩之心,心說:“此人面如冠玉,氣度不凡,必得之而我用也!”遂命手下用旗桿挑起十金,隔空喊話:“我看你氣度不凡,一表人才,不如跟隨我們殺貪官、誅暴政,打下京城,享受榮華富貴。”揮手一指那旗桿:“此乃十金,略表誠意,請笑納!”田鸞微微一笑:“汝等癡心妄想,皇上仁德廣被,爾等造反,民心惶恐,大逆不道,我怎會隨你等做傷天害理之事!”楊虎見一時難改其意,不知道田鸞是何等人,又不知城中兵力虛實,于是乘夜幕悄悄退兵而去。
再退敵兵
劉知縣和程教官看到義軍退去,終于松了一口氣,百姓也歡欣鼓舞。田鸞卻對劉知縣和程教官說:“今日退兵只是權宜之計,義軍定會卷土重來。”劉、程慌問:“那如何是好?”田鸞道:“加固城墻,整肅隊伍,嚴陣以待,義軍復來,火器拒之!”田鸞立即召集動員全縣所有手工業者,尤其會制作鞭炮的工匠,齊聚縣城,連夜趕制火雷、毒藥煙球、煙幕彈。這些簡易的趕制品,雖然殺傷力不大,但仍然能起到以假亂真的作用。他又調配弓弩手,令其枕戈待旦,隨時準備迎敵。另外,讓城里未成年的少年們拿來家里水桶,戰斗開始后在隱蔽處燃放鞭炮迷惑敵人。數日后,義軍果然糾集更多的兵力前來攻城,田鸞在城上指揮士兵投擲火器,頓時敵軍陣營煙霧彌漫,火光四起,士兵叫聲連天,一片混亂,士氣銳減。雙方相持三日后,楊虎見無機可乘,黯然退兵。劉知縣大喜,連夜修書準備上報朝廷,為田鸞請功,田鸞急忙阻止,稱自己毫無為官之意,只是盡了保家安民的一點義務。程守篆私下暗示劉知縣,如果能把此人留在手下,日后定會大有用途。
于是,兩日后,劉知縣設宴款待田鸞,席間以五十金相贈,大加贊譽之詞,感激之意:“先生兩度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使小城免遭涂炭,五十金略表心意,請先生務必收下!另外,此乃我為先生上報朝廷請功的奏折,準備快馬送京。汝乃國之棟梁,怎忍心埋沒于鄉野陋巷!”田鸞聞言推辭道:“在下絕無為官之意,若是授以官職,實則害了在下。昔日魯仲連曾說:‘杰出之士之所以被天下人崇尚,是因為他們能替人排除禍患、消釋災難,解決糾紛而不取報酬,如果收取酬勞,那就成了生意人的行為。’我雖不能與先賢魯仲連相提并論,但心意相通。我此次所為,只不過是為老百姓免遭生靈涂炭,絕無他求!”于是,辭別劉、程二人,回到鄉下,過起隱居生活。
田鸞娶王氏為妻,側室崔氏、張氏,育有五子。長子好仁,監生。次子好義,知印官。三子好禮,庠生。四子好智,五子好信。另有一女。
孫男六人,女四人。田鸞去世時享年六十八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