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萬
1987年,德平鎮西南12.5公里、糜鎮東2.5公里的于家村出土了大隋處士茍舜才墓志,筆者曾撰文探討了該墓志的史料價值:茍舜才祖父茍金龍是秦州刺史;祖母平原劉氏是位巾幗英雄;父親茍(慶)孚是上黨太守;茍舜才本人因反對楊堅取代北周而被罷官,閑居今糜鎮十多年,去世后葬在糜鎮東。經過反復閱讀茍舜才墓志,覺得除上述史料價值外,該墓志尚有兩個方面的價值需要補充。
研究茍氏家族文化的重要史料
茍舜才墓志記載:“君諱舜才,字仲堪,汲郡山陽人也。”由茍舜才的籍貫,讓人想起了西晉末年名將茍晞。
茍晞《晉書》有傳:茍晞(?—311),字道將,河內山陽人。從東海王司馬越討汲桑,大破之。后西討呂朗,滅之。又從討青州劉根,破汲桑及公師藩,敗石勒于河北。威名甚盛,時人以白起、韓信擬之。晉懷帝即位,以為大將軍、大都督,督青、徐、兗、豫、荊、揚六州諸軍事,加黃鉞。鑒于北方少數族人多次威脅都城,茍晞上表遷都,帝不許,旋京師陷落。茍晞又立豫章王端為太子,置行臺,領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以其弟茍純領青州刺史。兄弟二人均執法嚴苛,性嗜殺伐,人稱“大小屠伯”。后因輕敵被石勒襲殺。
茍舜才和茍晞家族是否有關聯呢?應該推斷為有。他們都是山陽人,而且茍姓是個小姓,同姓人少,因此茍舜才同茍晞有關聯的可能性很大;都是世家大族——茍晞是世家大族無疑,而茍舜才墓志記載,茍舜才祖孫兩代都娶平原大族劉氏女為妻,魏晉南北朝是門閥制度盛行時期,婚姻最重門當戶對,茍舜才祖孫兩代都同平原大族劉氏婚配,可見其門第高貴;都是軍人世家——世家大族不但掌控地方上的物質財富,同時也掌控地方上的精神財富,作為尚武之家,武學方面自有傳承淵源。茍晞弟兄尚武,而茍舜才的祖、父官居刺史、太守,都是掌兵之人;祖母劉氏更是戰場廝殺,青史留名的人,由此看,從茍晞到茍舜才,武學傳承有很深的烙印,這是只有家族內在傳承才會有的結果。綜上幾點,大概率可以推斷茍舜才一家是茍晞家族的傳人,如果這一推論成立,茍舜才墓志將會豐富茍氏姓氏文化的研究。
有關地名及城池變遷的史料價值
西漢置有平昌縣,東漢置有西平昌縣。根據史書記載,西漢平昌縣在今德平鎮東15公里,地方人士認為即今樂陵市鄭店鎮奎臺村一帶。西漢平昌城和般城相距僅五公里,可能因兩城相距太近,故東漢移平昌縣置今糜鎮,糜鎮位西漢平昌城之西,故移置的平昌城名西平昌。西平昌自東漢設置,至西晉,名稱及城池都無變動。可在《魏書·地形志》中記載的有平昌字樣而無西平昌,名稱有了變化,治所是否也有變化?是否又恢復了西漢的舊置?
清葉圭綬《續山東考古錄》記載:“后魏平昌縣即前漢平昌縣城。”又引用《寰宇記》云:“后魏永熙二年(534年)移于今縣(德平城)東南廢平昌縣城。”“后魏復治于前漢治,故除‘西’字。”按《續山東考古錄》的說法,西平昌城又移回了西漢的治所即今鄭店鎮奎臺村一帶,且因移回原址,西平昌又改稱平昌了。事實如此嗎?
根據《魏書·列傳第八十》:“茍金龍妻劉氏,平原人也”,因代夫茍金龍守城卻敵有功,“正光中,賞平昌縣開國子,邑二百戶,授子慶珍,又得二子出身。”對這條資料稍加闡釋:北魏梓潼太守帶關城戍主茍金龍在梁兵來攻時臥病不能起,其妻劉氏率軍民守城百余日,保住城池,得到北魏皇帝孝明帝贊賞,正光(520-524年)中,封劉氏子茍慶珍平昌縣開國子,邑二百戶,另二子(其中有茍舜才的父親)也得到了官職。這里應注意,茍慶珍受封的平昌縣在哪里?根據茍舜才墓葬及墓志可以推斷,平昌縣就在今糜鎮。因為茍家受封在今糜鎮,才有茍舜才退隱在這里。又根據死葬封國的慣例,茍家在封國內應有墓地,茍舜才死后才會葬在今糜鎮東茍家的墓地里。這些都是北魏正光年間(520-524年)平昌縣在糜鎮的確證。為什么北魏時西平昌改稱平昌了呢?原因很簡單,西平昌是對應西漢的平昌而來的,到北魏年間,時間已越四五百年,對應物早就在人們的心目中不存在了,所以自然而然地將西平昌簡化為平昌了。名稱雖然復舊了,但平昌縣治所北魏年間一直在今糜鎮。這樣說來,《續山東考古錄》有關北魏年間平昌名稱及城池的變遷都是不能成立的。茍舜才墓葬及墓志證實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