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智
茫茫魯西北平原,沒有高山石壑,卻有土山聳立,陵城區糜鎮東北方向約3000米處從前就有這么一座山。這里原屬濟南府德平縣,《山東通志》和《德平縣前志》均記載:基山在縣(原德平)西二十里,高五丈,周三百六十步,土山也,狀如臺基,故名,上有寺。基山是自然形成還是由人工堆積史無記載,但因其置身平原、突兀搶眼,自然風景別致,僧道名士歸隱寓居,文人墨客賦詩賞玩。時空悠悠,傳說綿綿。
鯀的三滴血
傳說遠古時期,黃河滔滔,洪水滾滾,堯帝命鯀治水。糜鎮一帶地處黃河沖積平原下游,屬重災之地,鯀居基山,率領民眾在基山西不足1000米處修筑土堰(這一段土堰后稱田家堰、與原德平縣境內的鯀堤、金堤相連)抵擋洪水。
鯀與民眾日夜奮戰,綿綿土堰不日建成。但鯀沒注重相關河道的挖掘疏通,待洪水到來之時,土堰不堪一擊,基山周圍頓成澤國,民眾在洪水中掙扎。鯀治水失敗,被堯帝所殺,因其畢竟治水辛勞,死后仍得以升仙。升天之時,鯀仍心系民眾生死,將身上最后三滴血滴落山前洪水中,化作三座土丘,在洪水中掙扎的民眾爬上土丘得以生存。
后來,三座土丘成為三個自然村落,按方位分別稱前坊子、后坊子、東坊子,三村西靠基山,遂統稱為基山村至今。
禹的禹糧石
鯀死后,堯帝命鯀之子大禹繼續治水。大禹汲取鯀的教訓,堵疏結合治理洪水,率領民眾一方面繼續筑牢堤堰,一方面加緊疏通九河(馬頰、鬲津、鉤盤等均流經這一帶)。時基山一帶因洪災連綿,糧食匱乏,餓殍遍野,大禹在基山附近開采出一種可供民眾食用的石頭狀的土疙瘩,緩解了民眾之饑,從而也保證了其治水事業的開展,終創治水偉業。
為紀念大禹,這一帶百姓稱石頭狀的土疙瘩為“禹糧石”,據說現在還有發現,被人收藏。
報曉的金雞
傳說基山也叫雞山,山下有一山洞,山洞中原有一只金雞。每天拂曉,金雞準時登上山頂給村子里的人們打鳴報時,叫醒人們下田勞作,而且隨著金雞報曉,山也在天天長高。
不知何年何月何時,有一南方人來到基山,南方人會觀陰陽、望地氣,發現基山這里有蹊蹺,便在山上的廟宇中住了下來。經過一段時間的細心觀察,南方人終于發現山上有一株古樹,頂上長有一顆靈芝,而靈芝正是打開山門的鑰匙,只是靈芝尚不成熟。南方人耐心等待,期間還不時下山與村里人們閑聊以打發時間。
不知過了多久,人們發現金雞不再報曉,有人也覺得有段時間不見了南方人的身影。上山尋找,南方人蹤跡全無,只見東山坡下有一山洞,洞門大開,人們方才知道金雞已被南方人打開山洞盜走了。從此,基山再無金雞報曉,山也不再長高。
除惡的王老八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基山的王老八”這句老話當地人不知口口相傳了多少年,說的是歷史上不知何時這座山被一妖魔所占,妖魔橫行無忌,時時出來殘害村子里的百姓,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但卻無可奈何。
后來,村子來一仙人,法術高強,能“鼻息吹塵成穴”自稱“王老八”,人稱“王半仙”。村民求其除妖,王老八當仁不讓,遂獨居山頂。
當夜,村民屏息靜聽,山上妖風陣陣,殺聲連連。不大功夫,只聽妖魔大叫三聲“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基山的王老八”而去。從此,王半仙隱居基山,村子也寧靜下來。
這“王老八”后不知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