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憲貞
私塾的教學不分學制長短,只有四門學習內容,即是“讀”(讀課文,背書)“寫”“講”“作”。
讀是啟蒙教育的開講階段,課本是從《百家姓》讀起,然后是《千字文》《弟子規》《圣人訓》《明賢集》《朱子治家格言》,最后是《千家詩》。此期為開蒙,學生稱“蒙童”。學過啟蒙讀物,再學《論語》《中庸》《大學》《孟子》四部書。學畢經考試及格后,才算完成初學任務。學完啟蒙課程后,深造求取明日所讀之書,再找學問更深的“開講”塾師。凡擔當開講塾師的先生,必是有一定學歷和功名,最低也是秀才出身。開講教材乃是《四書》,外加《五經》《詩》《書》《禮》《易》《春秋》。熟讀教材,以講解為主,一部書一部書地講,講完一部再講下一部,同時還要學生做文章,詩、詞、歌、賦、聯對,為科舉考試打基礎。
作,主要是寫文章,作“八股文”,為科舉考試做準備。在科舉制度的年代,一律用規定死板的八股文為應對。先以破題作起。例如作《論語》中:“學而時習之”篇,可以寫“圣人以學勉人,時習要關”作為破題,然后寫“夫子不時習,不可為學也”作承題,再后就是“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其次再作五言、七言詩,學作詩之前先作“聯對”(對聯),學對聯先學格律,即是對仗、平仄等韻,背熟《聲律啟蒙》。
寫即寫字。一律用毛筆練習大、小毛筆字的正楷書。每天寫一篇大字(也叫大仿),再寫一篇“小字”。大仿字先從描紅寫起,老師出字帖,舊時大仿猶如核桃大小,也稱“核桃字”。然后臨影碑帖,寫完后交老師批閱。好的筆畫用紅筆打圈,不好的地方打叉號,這叫“盤仿”。小楷大多是抄寫,每天寫300字左右,上述是初學入蒙的基本功。除了教學生的讀書寫作技巧之外,還要學禮節、帖式尺牘、寫文約。在學上述知識的同時,還要學算術的基本知識。尤其是要學會打算盤。為了加強算盤的訓練,要先加后減,先乘后除,學會基本的要領。乘法有“獅子滾繡球”“金香爐”“二龍戲珠”“燕子叼泥”“單刀赴會”“二鬼把門”等上百種,除法有“飛歸除法”“三歸六除”“倒扒皮”等二三十種。算盤打得得心應手,又快又準,才算是達到教學要求。學生對這些技巧必須牢記在心,撥打熟練,以備將來應酬在社會上的各種情況和生計所需。
在科舉時期的德州,除大戶人家的孩子能堅持到會考外,窮人家的孩子一般上幾年學,識幾個字,會打算盤,會記賬,會寫各種帖式,遇事不求人便罷了,讀書求功名的只是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