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撰稿人?張明福
????驛站是封建社會官方設立的傳遞公文、供來往官員和使臣途中歇息、換乘車馬舟船的場所。它的職責:一是接力傳遞軍政公文;二是為過往官員、使臣提供換乘的馬匹和船只;三是為來往官員使臣提供食宿。德州驛站的設立,據州志記載始自明初的永樂九年。應該注意的是,明代以前,尤其遼金元時期,德州的交通優勢已經能夠表現了出來,但無設立驛站的文字記載。明代遷都北京后,德州的交通優勢驟然上升,既有南方九省進京的旱路官道,也有縱貫大半個中國的水路京杭大運河。因地理位置的重要,明清時期的德州旱官驛和水官驛規模和繁忙程度在全國居先,在山東為最。由此形成的與驛站有關的文化,也是德州文化中的一大突出特點。
安德馬驛
????德州的館驛最初是旱路、水路合一的,最早建在德州舊城西的運河邊上,即大約今天德州天馬文化市場處。能否將其認定為金元時期所建,只能作為懸案待考。明初館驛內,還專為永樂皇帝修建院落一處,建造一座名曰“皇殿”的宮殿,供朱棣往來南北兩京時居住。
????永樂九年(1411年),與德州治所遷入衛城的同時,始將德州驛站分為旱官驛和水官驛兩處。當時,在州城南門外,北依德州城,南臨通東南山路、湖路的驛道上建起旱官驛,即俗稱的安德馬驛(今黎明街布匹市場處)。永樂后期,又于安德馬驛內建起了銀安殿,專供皇帝和太子過往德州時駐蹕。洪熙元年,太子朱瞻基即后來的宣德皇帝,曾在此駐蹕過。弘治后期,濟南府同知王從鼎曾主持擴修安德馬驛,僅用時兩個多月,就將安德馬驛擴修一新。擴建后的安德馬驛,門前豎有兩根大立柱,上加壯麗的樓檐形坊飾,額為“東藩第一樓”。牌坊后為驛門,門上題“安德馬驛”四字。進門為正堂,懸匾“賓館”。正堂后是五間新樓,懸“廣川勝概”匾。樓前后是東西廂房,即驛站辦公和普通客人所居的房間,西廂房后面是廚房、飯廳、浴室、倉庫以及工役人員的宿舍。嘉靖三年(1527年),又對安德馬驛和銀安殿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重修,并將銀安殿改名為廣川樓。嘉靖《德州志》中載有工部尚書董鉞的《改建館驛記》,記敘了安德馬驛和廣川樓改建后的盛況。在這擴建后的安德馬驛中,過往官員使臣即興抒懷,留下無數詩歌。如都御使陳鳳梧的《夜宿廣川樓下》,南京戶部尚書張時徹的《德州館中》,監察御史張鐸的《安德驛送賈環峰道長》等。
????安德馬驛在明中期常年備馬43匹,分別由德州、武定州、陽信縣、陵縣、德平縣、樂陵縣折成銀兩買辦,以供過客換馬之用。另有驢30頭,由陵縣、德平提供。管倉庫的庫子、管賓館的館夫共19人,由章丘、鄒平、禹城等縣出人或者出銀雇傭。驛站總管為驛丞,是九品之外不入品級的官吏。驛站內馬驢的供給和草料用銀,驛丞和館夫、庫夫、驢頭的工食開支,接待過客的費用等等,都由知州按實上報濟南府,濟南府再上報山東驛傳道,由省驛傳道按月向安德馬驛進行劃撥。
????由明入清,驛館的規模越來越大。清初,驛站的管理仍沿襲明制。康熙初年時,安德馬驛的驛馬增至60匹,驢20頭。到了清雍正七年(1729年),驛站的體制改變,由垂直管理改為地方管理,驛丞一職被撤裁,驛衙直接設在州署內。改制后的安德馬驛名稱未變,驛馬增至120匹之多。乾隆年間時,安德馬驛有“走遞馬60匹,驢7頭,馬夫35人,飛遞馬夫3名,獸醫1名,抄牌2名,年耗銀需2400余兩”。后隨津浦鐵路的建成通車,以及電報、郵局的出現,驛站的功能逐漸喪失,安德馬驛到光緒末年不得不被被撤銷。到了民國初年,德州慈善界募集善款,在安德馬驛遺址開設了染織廠。1972年,德州市政府在安德馬驛故址上建起德州市第五中學。
安德水驛
????安德水驛即俗稱的德州水館驛,座落于德州城大西門的西北側,舊運河東岸上(今迎賓路小學及路東公園處)。據嘉靖《德州志》記載,明永樂九年(1411年),德州同時設立安德水驛和安德馬驛,分別負責陸路和水路的驛站事務。
????“安德水驛”是指為安陵至德州約60里的運河河段所設的驛站,南靠大竹竿巷,東臨順城街,北與米市街毗連,座東面西、磚木結構,大門三楹,中站為五尺寬券門,門額為“駐節”二字,券門左右各為正圓形花窗,大門前兩旁置五尺高朱紅木板柵欄護衛。所有建筑造型挺拔秀麗,古色古香。明嘉靖三年曾進行過大規模重修。
????水館驛見于記載的人員編制為明代中期:驛站設有站夫424名,鳳陽夫16名,庫子18名,館夫3名。站夫由德州、濱州、武定州3州和德平、商河、海豐、樂陵、利津、蒲臺、齊東7縣提供。庫子由樂陵、商河、陵縣和濱州提供。年日常開支為700兩,由濱州、武定州和商河、樂陵、利津、沾化、蒲臺5縣承擔。
????明代及清代的中前期,大運河不但是“南糧北調”的重要漕運水道,而且還是進出京師的各級官員以及外國使臣進出北京的重要水路,所以政府沿河每30里設立驛站一座,各驛站置備不等數量的船只,還建有館舍、餐廳,以解決過往官員使臣的飲食住宿之用。一直熟睡在德州大地上的蘇祿東王,他的故事與安德水驛非常有緣。蘇祿東王于永樂十五年(1417)春由蘇祿島從海上進入泉州,從泉州沿海北上進入由吳淞口進入長江,經瀏河進入京杭大運河,然后一路北上。為了對這位千里迢迢而來的訪問者表示歡迎,朱棣派出的禮官就曾于八月十五日陪伴蘇祿東王一行,在安德水驛歡度中秋佳節。誰料蘇祿東王從北平回來的路上偶感傷寒,九月十三日病死在安德水驛。工部遵旨派員在德州為蘇祿王監造墳墓,禮部遵旨派郎中陳士啟在安德水驛為蘇祿東王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宣讀永樂皇帝親撰的諭祭文。一百多年后,明代后期的詩壇盟主王世貞,曾在安德水驛留下膾炙人口的《題驛壁》詩,“二十年前官柳條,春風綠遍德州橋。于今禿盡如僧老,怪得行人鬢易凋”。
????清代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的多次南巡東祭,經過德州時多次住在安德水驛或安德馬驛。由于德州水旱兩驛容納不下皇帝龐大的隨行隊伍,曾多次在館驛周圍搭建臨時帳篷。乾隆二十年(1756年),山東巡撫愛必達為討乾隆皇帝歡心,在安德馬驛之南即今華聯商廈處,建起了專供乾隆皇帝駐蹕的恩泉行宮,成為乾隆皇帝南巡東祭時的固定住所。愛必達修建恩泉行宮的做法,雖然當時受到了乾隆皇帝不愛惜民力的批評,但后來仍是得到了加官進爵的賞賜,只是時間稍稍來的晚一些而已。
????清咸豐五年(1855),黃河于河南蘭陽銅瓦廂決口奪大清河入海,將京杭大運河攔腰截斷,大運河的船運事業由此逐漸衰落,安德水驛也不得不退出了歷史舞臺。起初,德州州署讓佛教界管理廢棄的安德水驛建筑,遂被辟為“水館驛關帝廟”;后又在此辦起慈善事業的“水館驛粥廠”。辛亥革命后,軍閥混戰,水館驛多次淪為兵營。解放后,德州市人民政府在此建立水館驛小學,后改名為迎賓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