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院村老村村貌
王家院村新村村貌。
□記者 孫向林 通訊員 谷博 攝影報道
??? 德城區天衢工業園東北角有個12幢樓房的小區——和惠苑小區,如果單從整齊劃一的樓房,干凈、優美的小區環境看,這里已經沒有了任何農村的痕跡。
??? 正參與村志編寫工作的56歲村民郭士軍說:“如果從我們的新村探尋王家院村元素的話,那就是每幢樓上‘和惠苑·王家院’的樓牌,以及每幢樓前綠化帶里從原來村民小院內移植過來的棗樹、葡萄樹等,這權作是村民對過去舊村子的一種紀念。”
1 村子小,歷史370年
??? 郭士軍是王家院村少有的外姓之一,這里是他奶奶的娘家。當年奶奶嫁到了城里,可因為爺爺常年在沈陽工作,奶奶一人帶孩子生活困難,1931年就返回娘家王家院村居住。從那后,郭姓就在這個村出現了。
??? 郭士軍告訴記者,王家院村原先只有王姓,而孫、侯、郭不僅獨門獨戶且都是外來姓,村子總人口只有260多人。解放后,陸續又有人口遷入,最多時也只400多人,是一個小村。
??? 根據史料記載,王家院村的形成大約有370年。明立國之初,朱元璋就決定實行“移民屯田,開墾荒地”的政策。當時,就北方來說,山西受戰爭破壞較小,四境安寧,而且多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特別是汾河沿岸廣大地區,地沃水足,人煙尤為稠密。于是,明洪武永樂年間,政府便大量從山西南部遷民。
??? 也就是那個時候,王家院王氏先祖“奉旨移民”,遷至山東文登縣安家落戶。若干年后,王氏的一支遷至德州老城內王家角(位于現天衢路解放大道交叉路口東南)。至于王家院村的形成,據老《王氏族譜》(文革時期已經損毀)記載,明朝末年,有王氏兄弟三人為當時的一個大戶霍家看守和種植菜園,由城里王家角舉家遷至菜園居住,繁衍成村因故得村名——王家院。
??? 據村里的老人傳,王家角兄弟三人遷往霍家菜園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明朝末期,王家角王姓先人成為翰林學士,因學識淵博、德行敦厚選為皇太子的老師。1644年,崇禎皇帝煤山自縊后,皇太子不知所終,王氏族人遂含恨吞金殉國。王氏后代恐受株連,隱去先人事跡,于清初舉家遷至霍家菜園居住,只在后代中口口相傳先人為皇太子師,不做文字記載。如此算來,王家院至少已有370年的歷史了。
2 記憶中,更多是窮
??? 眷戀故土是人之常情。但王家院村人卻是例外,幾乎所有村民對于舊村都沒有多少留戀。郭士軍說:“也許,我們這個村原來太窮、太亂了,給我們留下的回憶更多的是貧苦。”
??? 在郭士軍的記憶中,王家院村最早只有不到60戶人家,村里的房子也零零散散,毫無規劃。破舊的土坯房,每逢雨季讓人提心吊膽,毫不夸張地說在連陰天,屋內的地面都能踩出水。
???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在舊村的西邊,也就是現在和惠苑小區這里,村里規劃新村,凡是村民蓋新房都到這里,上世紀九十年代,曾經的土坯房已經不見蹤影。然而,王家院當時地處老曹村公社、二屯鄉和長莊鄉的交界處,無論劃歸哪里都是一個邊緣地帶,村里經濟一直沒有發展。
??? 和舊村子的亂相比,讓郭士軍記憶最深刻的還是貧窮。他說,也許是王氏祖上遺訓,王氏家族后代不準考取功名,當然這只是一個猜測。不過,早些年村民們對于教育十分淡漠,多數孩子都是初中畢業就輟學回家。像郭士軍這樣的中專生在村里就是高學歷者。“文化程度低,村民們全靠種田為生,窮,一直是我們這個小村的標簽。”郭士軍說。
??? 也許正是這樣的原因,2011年春季,當得知王家院村響應兩區同建和大社區建設號召要拆遷的時候,所有村民出現了少有的統一意見。首先需要拆遷的是村西70戶,也就是目前和惠苑小區的位置。當年3月5日召開拆遷動員大會,僅6天時間,村西70戶全部拆遷完畢,這也創造了一個舊村改造無震蕩拆遷的紀錄。
3 移院木,留住記憶
??? 2011年11月11日,是王家院村村民搬遷上樓的日子,當得知馬上就能住進有暖氣、天然氣、有線電視的新房子后,當時87歲的社區居民王文俊高興不已:“俺住了一輩子低矮的平房了,知道蓋樓后,俺沒事就和老伙計們搬著小凳子到現場看新房施工,一天天看著居民樓‘長高’。冬天來了,俺們終于可以不再挨凍了,呆在新樓里甭提有多恣兒了。”
??? 很快,舊村的影子已無處覓尋。雖然村民對舊村沒有太多留戀,可村里認為,對老村的風俗民情、生活習慣、方言土語;對本姓始祖、歷史沿革、宗親宗廟、家譜字輩的追根溯源,還是應該讓后代知道,村子的歷史還是要延續下去。“為留下一些老屋的記憶,在老村拆遷的時候,村民老院里的棗樹、葡萄樹等都被保留下來,在小區綠化時,根據樹木種類,每幢樓前綠化帶內分類種植上了從村民老院內移植過來的樹木。”郭士軍指著樓前的綠化帶告訴記者。
??? 除了這些實物外,村里還決定編寫王家院村村志。而郭士軍作為老村民中的文化人被選中為主要編纂者。
??? 郭士軍告訴記者,為了編寫村志,他和其他村志編寫成員,收集了村里老人們關于村子起源的傳說,去濟南檔案館、城南鐵官屯村考察。目前,村志初稿已經編寫完畢,再稍作修改就能印刷。
??? 王家院村黨支部書記王連才說:“老村沒了,村子的歷史必須傳承下去,而村志是最好的載體。”
4 強經濟,走向幸福
??? 2004年,王連才任王家院村黨支部書記,他是和郭士軍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同期考出去的“秀才”。
??? 任職后,王連才把原村莊內所有垃圾坑和臭水坑全部墊平,帶領全村黨員干部,拆除影響村容村貌的沿街廢舊建筑,清理村莊主要道路垃圾、磚石和隨意占道現象,美化了村容村貌。先后有格瑞德集團、奕欣電子、同業電纜、會君皮毛、城中機電、創異教學、金田創業、博匯集團、天勤實業、華魯德五金等十幾家企業在王家院村土地上落戶。2006年后,王家院村進入經濟發展快車道。如今,村民也已搬上新樓,過上了城市人的生活。
??? 村里經濟發展了,王連才考慮的是,如何讓村民更幸福,村莊更和諧,他和村兩委成員研究商量,確定開展孝道教育,同時不斷增加村里老人養老補助金發放數額。創辦村民傳統文化道德教育夜校,利用每周六晚上學習傳統經典文化。村民們受到了教育,賭博現象杜絕了,打牌的現象基本沒有了,不孝敬父母的沒有了,逐漸形成了人人懂孝道、知榮辱、明是非的良好氛圍和“鄰里和睦、房正路平民風好,婆媳相敬、父慈子孝家業興”的村莊社會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