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的1路公交車
成立于1980年9月的德州市汽車出租公司
[從轎子、馬拉車,雙輪人力車,三輪人力車,再到公交車、出租車,這些馳騁在街道上的客運工具,方便了不同時期人們的出行。]
□特約撰稿王德勝
人力車曾是城里唯一的客運工具
明清以來,德州城區交通工具主要是轎子和馬拉車,多為官家和富戶乘坐。搬運貨物主要依靠獨輪手推車,也叫小紅車,來往運河與城里的送水車普遍用的就是這種。
民國初年,出現了雙輪人力車,也叫東洋車,大多聚散于車站和街頭,少數是大戶人家或者店鋪包月的。
侵華日軍占領德州期間,人力車增長到數十輛,成為城里面唯一的客運工具。日偽政府為加強控制和征斂捐稅,建立了“洋車公會”,購置了洋車,車夫憑公會發放的車牌、號坎才能從事乘運。除少數自己有車外,大部分都是租賃的洋車公會的車。車夫的處境比腳行更凄苦,車破舊了不容易招攬乘客,需要自己修理,租車要繳納押金和租金,一旦遇到流氓無賴,即使躬腰曲背,雙腿如飛,汗流浹背,不但一無所得,甚至遭到打罵。這一時期,德州市區街道十分狹窄,坑洼不平,唯一像樣的公路,是自德縣兵工廠起,穿過津浦鐵路,經馬家溜口(商業街)、太平街、柴市街到東地醫院(德州二中位置),這是日本人修建的,這條路上,時常看到日本人的汽車、摩托車張揚地跑著。
德州解放后,政府為安排就業,方便旅客,同時照顧老弱病殘就醫走親,于1948年成立了洋車工會,進行有組織、有領導的市內客運業務,同時對原有人力車進行了改進。1953年,市區主要街道改造成了三合土路面,隨后,三八路、東方紅路、解放路相繼開通,交通環境進一步好轉,城內出現了自行車,人們俗稱“二等”,并迅速發展起來。1956年,原人力車改為腳踏三輪,并組建了三輪車運輸社,并開始承運一些零散貨物,擴大了業務范圍。1966年,三輪社與花園運輸社合并,成立了德州市運輸聯社第五運輸隊,后改組為三輪客運服務站。發展到1983年,全站有職工64人,東風三輪車18輛,輕騎三輪12輛。
最初的公交車乘客需“搖鈴鐺”
德州市內開通公共汽車是在1962年,這一年,德州市成立公共汽車管理處,有20余人,翌年減為9人,首任負責人楊義亭。管理處有兩部解放牌大客車,由上海公用事業設備制造公司客車制配廠生產,車內鋪有木地板,座椅也是木制的,車頭為雙層的擋風玻璃,天氣熱的時候,擋風玻璃可以支起來。車身為兩節,外掛車廂與前面不相通,也不設售票員,乘客要車,只要搖動懸掛的一串鈴鐺,司機師傅就知道了。由于加掛了車廂,不少德州人對外號稱有公交車4輛,當年的德州市交通志里面,也是這么記載的。3月份,德州市開始兩車一線的專線運營,線路為人民醫院至國棉廠,有7個中途站,分別是市政府、城隍廟、人民電影院、火車站、市立醫院、三中、針織廠,全程6.5公里,每小時一班車。為確保按點到達,每個站牌上都標注著到站的具體時間,每輛車上都配備一個馬蹄表,準點率非常高。
據當年的售票員宋金貴介紹:早上6點半發車,由于沒有防凍液,一到冬天,司機師傅早早就要趕到公司燒開水,一桶桶熱水澆下去,車才能打著火。趕上下大雪,五點鐘就得開往始發站。下了班,千萬不能忘了給車放水。記票價、記站牌,是每個售票員的基本功,無論一車上了多少人,誰哪一站下車,要坐幾站,都要一清二楚。當時,坐公交很時髦,每當國棉廠發工資那一天,企業員工就成了最大客戶,這一天,也是公交車上最擁擠的一天,要比平時多配一個售票員。 1972年,此線兩端分別延伸到十三局和139醫院,定為1路公交車。同年6月,開通由十三工程局經德州機床廠至德州石油公司的第二條公共汽車線路,長度7公里,設站點10個,每小時1班,1978年因東風地道橋施工而停止營運。1979年4月,開通火車站至德州印染廠線路,定為2路車。同年11月,東風地道橋竣工,開通火車站至德州肉聯廠線路,定為3路車,線路長5.8公里,設站點11個,每小時一班。到1985年,市內公共汽車發展到20輛,線路長度19.8公里,年客運330萬人次。
市內公共汽車票分零票和月票兩種,月票又分學生月票、成人市區月票和成人郊區月票。1962年,零票有6種面額,最大面額1角5分,最小3分。1986年取銷了3分、8分零票。1990年7月,郊區票價4站以下為4角,4站以上為7角。同年12月,市區1至5路公共汽車車票進制由3站一進改為4站一進,5分進制改為1角進制。1998年改為一票制,上車即一元。2010年普通公交票價1元,空調公交票價2元,一直延續至今。
月票最初為2元5角,1978年調整為3元5角。學生票于1979年4月開始出售,票價為成人的一半。1990年7月21日,成人市區月票調整為每人每月10元,成人郊區月票每人每月16元,學生月票每人每月6元。1997年后,不再辦理月票。2008年10月,公司推行IC卡乘車,刷卡9折優惠。2009年,持卡乘車優惠幅度進一步加大,實行刷卡8折。
德州市汽車出租公司是 1980年 9月組建的,隸屬交通局,自負盈虧,主要承攬以婚喪嫁娶為主的市內和長途專用,最初的發展不是很快,到1985年,全部車輛為3輛吉普車、3輛面包車和1輛大客車。
如今,公交車、出租車成為人們出行的主要工具,也成為市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