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周建新 通訊員 劉文峰 左志會 楊大為 攝影報道
出樂陵市城區,沿S248省道一路向北,不到10分鐘的車程,就可以遠遠地看到一片新建社區:一株高大的樹木被水泥砌的護欄圍了起來,走近觀察,才知道是棵國槐,看樣子應該有些年頭了;向遠處看,一排排“兩上兩下”的兩層別墅與多層樓房整齊地布局排列著。社區入口處,一座高約6米的漂亮牌坊矗立在鄉村公路上,上面寫著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孟家社區。
1 “燕王掃北”時形成兄弟村
今年77歲的社區居民劉德慶告訴記者:“我們社區是由大孟、小孟兩個村合并而成的。據老輩人講,我們兩個村的祖先是兄弟二人,他們是在明朝永樂年間‘燕王掃北’的時候,從河北棗強搬遷到了這里,扎根落戶的。哥哥所在的村莊叫大孟,而我所在的村子,因為是弟弟這一支傳承下來的,所以稱為小孟。”劉德慶老人的敘述在《樂陵市志》相關記載中得到了印證。
而后的歲月里,弟兄二人的后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世代代以務農為生。兩個村子村民一衣帶水,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到社區合并之前,大孟村有600多人口,小孟村有 400多人口。“兄弟村”的美名,在數百年來,一直為周圍十里八鄉所稱道。
2 抗戰中經歷了血與火的考驗
身處冀魯邊區的樂陵市,在抵抗外敵入侵的抗日戰爭中,經歷了血與火的考驗,涌現出大批的抗日英烈。1938年9月,八路軍一一五師東進縱隊來到樂陵,成立冀魯邊區軍政委員會,鞏固和擴大了冀魯邊區抗日根據地。八年抗戰期間,冀魯邊區軍民對日偽軍作戰近千次,消滅敵軍數萬人,有70多名縣團級干部、10多萬戰士和人民犧牲,涌現出了“抗日縣長”牟宜之、“革命媽媽”常大娘等英雄代表,楊靖遠、馬振華、黃驊等10名著名抗日英烈,肖華、龍書金等將軍先后在這里艱苦戰斗,率領邊區人民用鮮血和生命筑起了一道堅強防線,為開創華北敵后抗戰新局面和全國抗戰勝利做出了突出貢獻。“兄弟村”的村民們在這期間的表現,也令人肅然起敬。抗戰期間,這里有大批的熱血青年報名參軍,投入到抗日救國的大軍之中。據史料記載,大孟小孟共有8位烈士血灑疆場。他們分別是:孟廣榮、孟憲五、孟昭普、孟廣照、劉志江、劉海洲、劉長茂、劉廣福。
解放戰爭期間,“兄弟村”的青年們也不甘示弱,紛紛參軍,投入到解放全中國的戰爭中。78歲的村民孟憲山對記者說:“我們村的孟昭然是在1948年隨部隊南下的,后來從部隊轉業到浙江省銀行系統工作,2013年剛剛去世,享年98歲。”
3 華麗轉身變成文明潔凈社區
戰爭年代早已成為歷史,又經歷了幾十年的風風雨雨之后,“兄弟村”在新世紀之初迎來了新變化。
在新搬進的家中,談到與以前的變化,67歲的孟昭福掰著手指 頭告訴記者:“現在冬天有地暖、夏天有空調,下雨天連鞋都濕不了。再也不是原來‘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的情況了。”隨后,他帶著記者在樓上樓下轉了一圈,介紹自己的新房。這是建筑面積133平方米的戶型,前面有小院、 后面有車庫。“我一共要了兩套,一套別墅、一套多層。別墅有院有車庫,可以放點糧食、農機具等雜物。多層的給孩子們住。除去原有房屋宅基沖抵,我自己又承擔了8萬多元。”孟昭福說。
據了解,孟家社區自2010年開始啟動兩區同建工作,到2014年底,已經有超過80%以上村民搬進新居,過上了與城里人沒有太大區別的生活。而且,潔凈“上樓”的觀念已深入人心,這里形成了以衛生潔凈為榮,以邋遢為恥的導向,實現了社區和家庭的綠化、美化和凈化。在2013年樂陵市首屆雅舍大賽中,孟家社區斬獲頗豐,有三戶居民在家居環境、生活習慣等方面拔得頭籌,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如今的孟家社區,已經實現了華麗的轉身,具有數百年歷史的村落正在轉型為新型的文明社區,正在朝著“新農 村、新農民、新生活”的鄉村文明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