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女寺樞紐
四女寺樞紐始建于1957年,是明清時期四女寺減水壩所在,四女寺減水壩是南運河甚至是南北運河最早建造的減水壩,是大運河德州段核心科技價值所在——即減河歷史與現代的最佳展示地,也是岔河、減河與運河的交匯處。樞紐建筑物船閘則是大運河德州段甚至是南運河最后輝煌的直接見證,至今保存完好。四女寺樞紐是漳衛南運河上一座具有防洪、除澇、航運、灌溉等多功能的大型水利樞紐。樞紐壩閘結合的工程形式反映出古代在水工建筑規劃、設計與結構方面的科學性,對研究運河上的水利設施提供了資料。
天主教堂
天主教耶穌圣心堂位于古運河風景區,項目占地30畝,建筑面積5000平方米,工程建設投資1500萬元。該教堂是一座集祈禱、辦公、住宿等設施為一體的綜合式教堂,主建筑三層,高度60米,建筑主體采用哥特式建筑風格,局部融入中式傳統建筑元素,充分體現出了天主教宗教文化特色。天主教耶穌圣心堂工程2011年10月開工建設,截至目前,該工程已經基本竣工并投入使用。
九龍灣公園
九龍灣公園位于德州古運河畔原自來水公司一水廠舊址上,是一座開放式森林公園,園區還建有龐大的養魚池供游客垂釣,人人都可在公園內尋到適合自己的休憩娛樂空間。九龍灣公園中還修建了古井亭、靜怡軒、厚德亭、聞鶯水榭、牌坊、長廊等古建筑,建筑風格古樸別致,明清北派建筑特色鮮明;銅質民俗雕塑點綴其間,意境深邃,為畫龍點睛之筆。傳統的門、亭、廊、榭、軒、坊和茂密的自然植被、湖水長廊、環園堤道等多種文化元素,共同構成了九龍灣六景:疊翠攬勝、沁雨櫻園、紫藤花雨、綠苑群芳、靜水清心、葳蕤曠野,是德州園林綠化史上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
德州碼頭
德州碼頭建筑群,位于德州市運河經濟開發區航運路166號,分布在東風西路勝利橋以北的德州段南運河的東岸。德州碼頭建于20世紀50年代,是在日偽時期航運碼頭設施基礎上建立完善起來的,作業平臺南北長約500米,運河東岸現存裝卸設備4座,原為木質,后改為混凝土;瞭望樓(即調度室)1座,紅磚砌筑。運河通航期間,大量的煤炭、建材等物資在這里裝船,然后通過運河運往沿河各地。1978年德州段運河因水源不足而斷航,上游建成岳城水庫后,航運水源逐漸枯竭,1980年停航封港。碼頭建筑歷經滄桑,保留至今。
龍運湖景觀
龍運湖片區位于古運河景區的核心部位,片區以龍運湖為中心。龍運湖通過勝利橋泵站與運河相連接,面積300畝,平均水深2.3米,總蓄水量為15萬立方米。田雯故居就坐落于龍運湖片區內。運河文化廣場地處勝利橋西,東風路北側,占地17.5畝,以德州歷史與古運河明清文化為背景,結合現代設計手法,讓古代文化與現代文化相互結合。運河文化廣場形狀布局以方正、對稱為主。中心主題雕塑鬲,象征著德州燦爛、久遠的歷史文化。
龍運湖片區、運河文化廣場均由德州市佰利置業有限公司興建。該公司還投資舊城升級改造及區域大開發項目,在臨近運河開發風景區建設佰利金湖灣項目。
德州倉儲
德州倉儲是津浦鐵路和運河交匯地的物資集散地??谷諔馉帟r期,日本人首先利用該區域的鐵路和運河航運優勢,把該區域作為后勤保障集散地,1946年德州解放后,雖因多種原因,使早期建筑無跡可查,但該區域依然延續其物流集散功能。新中國成立后的1951年,德州市商業儲運公司成立,興建了一系列倉儲建筑,基礎設施主要有倉庫和鐵路專用線。原有倉庫共33幢,現僅存2幢,為磚石結構,墻體青磚砌成,面闊18間,長約60米,進深1間,寬約17米,歇山式頂鋪砌,通高約11米。
德州倉儲是大運河上一直沿用至今的一處重要的倉儲建筑群,主體建筑遺存和整體格局保留完整。
“三彎抵一閘”
以德州境內南運河實例來講,德州段從四女寺到第三店,河道的直線距離是25公里,落差3米,流速達0.12~0.65m/s。為了解決水量變化較大給航運帶來的困難,南運河在自然河道的基礎上,利用人工坐彎,使河道整體延長了20公里,從而把縱比降由直線河道的0.14‰降到了0.07‰,流速也降至0.09~0.46m/s,不建一閘而實現航道水利特性的調整,同時滿足干流行洪的需要,并有效地提高通航質量,其綜合工程效益被歸納為“三彎抵一閘”。它體現了古代運河在工程規劃方面的科學性。
德州電廠機房
德州電廠機房建筑位于德州市運河經濟開發區,德州天衢西路42號,東西長約34米,南北寬約25米,總面積為850平方米。電廠機房建筑為解放前日本人建造,20世紀60年代棄用,青磚木結構,俗稱筒子樓,現歸屬華魯恒升集團管理。這一舊址的發現為研究當地的建筑風格提供了實物資料。
蘇祿王墓
公元1417年(永樂十五年),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答喇率領西王麻哈喇叱葛麻丁、峒王巴都葛叭喇卜,攜家眷、官員共340多人,航海至我國福建泉州登陸,至杭州后,沿京杭大運河北上到達中國北京進行友好訪問。事畢,又順京杭大運河回返,船行至山東德州,東王因患風寒醫治無效,不幸病逝于運河驛館。永樂帝即派遣大臣前來德州諭祭東王,慰問親屬,以王禮規格葬東王于德州城北,贈謚號“恭定王”,親自撰文樹碑。封東王長子都麻含承襲王爵,率眾回國繼承王位,留下王妃葛木寧、次子溫哈喇、三子安都魯等十余人留居德州看守墳墓。
北廠漕倉遺址
根據《德州志》記載,金天會七年(公元1129年),在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區北廠村附近)置將陵倉,以利漕儲運。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改將陵倉為陵州倉,并在此設直捕盜司、達魯花赤、監支大使等,德州段運河已成為全國漕運溝通南北的大動脈。明代建文(公元1399年)時期,在今德州北廠村附近設立兵營,修筑“十二連城”護衛德州漕倉。直到清代中期,德州段運河漕運一度達到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