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國二十四年《德縣志》影印本和點注本由市地方史志辦公室出版。《德縣志》影印本和點注本同時面世,是我市舊志整理與文化建設的又一件大事,是地情研究的重大成果。原書共16卷、1030筒子頁,刊印至今已80年整,存量極少,且存世者多紙朽墨淡,不可翻閱,亟待搶救。本次影印的《德縣志》,除首卷個別地圖略縮外,其余未作任何修改,保持了原著的原汁原味。點注本壓縮成8卷,改用簡化字,增加注釋10萬余字,使閱讀使用更加方便,理解更加準確全面。兩套志書印制均采用傳統工藝,仿古宣紙印刷,以期接續傳承久遠。
??? 民國《德縣志》與明清《德州志》一脈相傳。德州自唐代設為德州郡,明代改置于今德州市,曾領平原、德平二縣,至民國一直有“德州”之稱,唯獨民國時改稱德縣。民國《德縣志》所承襲與記載的,就是本來意義上的《德州志》。
??? 民國《德縣志》最鮮明的特點,是集明清《德州志》之大成。它所追溯記載,起自上古文字所載;它所現實記載,迄至1933年截稿。對于民國之前的史實,它完全依據德州所傳承的明清八種德州舊志,集其之大成,是者沿之,非者棄之;對其在德州學界存有歷史爭議的問題,詳加辨析,鮮明揚棄;尤其對乾隆《德州志》所捕風捉影、擅自臆撰的內容,基本接受乾隆時期德州著名學者、進士李有基的《德州新志考誤》觀點,將乾隆《德州志》的謬誤剔除,還歷史本來面目。因此,民國《德縣志》具有集德州歷史記載于一書,正本清源,又詳記德州清末民初的史實于新志、傳承有序的歷史價值。遺憾的是,由于乾隆《德州志》的謬誤滲透于各個相關細節記載中,盡管修撰者慎加辨析,但由于總纂董瑤林稿未竣而逝,致使在新志的某些角落,仍存有乾隆志謬誤的余痕;尤其是明嘉靖《德州志》在德州已失傳500多年,其所記載的史實失傳,《德縣志》難免失記或有誤。隨著明嘉靖《德州志》在新時期的發現與整理出版,對《德縣志》的存謬與誤記,在校勘整理時均一一加以標出,將有助于還歷史本來面目,有助于運用《德縣志》為現實服務。這是點校本的一個突出貢獻。
??? 民國《德縣志》主修者李樹德,身處山東軍閥混戰、土匪蜂起、社會動蕩之時,是一位頗有作為的縣長,在稍加平定之時,即奮勇擔當編修新志。《德縣志》的總纂、拔貢董瑤林,系董仲舒后裔,博通經史,選拔后竟不赴朝考做官,而獻身新志。分纂田敩、金朝珍等四人,或為田雯后裔、歲貢,或為拔貢,均是德州文化、學術的佼佼者。他們為《德縣志》嘔心瀝血,創造了德州文化的一個高峰。
??? 《德縣志》的影印和整理點校出版,系數易其稿而成。期間得到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的大力支持,以及市委辦公室、市檔案局和有關人員無私幫助。新書既忠實于原文,又為現實讀者著想,壓縮體積,詳加校勘,重點注釋,貫通全書,以更好地服務現實、造福后世。
玉海常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