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強化公益訴訟保障作用,加強部門聯動——
檢察護航 繪就生態畫卷
檢察官查看古桑樹長勢
□本報記者 董建新 本報通訊員 王永平 高忠祥
“溝渠的水清了,來這里遛彎,心情也舒暢多了。”近日,武城縣某鄉鎮群眾對前來監督回訪的檢察官說。此前,這里一條溝渠水體污染嚴重,武城縣檢察院依法發出公益訴訟檢察建議,督促相關部門清除污水、淤泥,生態環境得到修復和妥善保護。
近年來,我市檢察機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統籌發揮“四大檢察”職能,主動加強與相關職能部門協作,不斷深化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2020年以來,辦理各類環境資源案件1043件,3起案件獲評最高檢典型案例,7起案件獲評全省檢察機關典型案例。
服務大局——交出滿意“檢察答卷”
大運河德州段已有1400多年歷史,擁有大運河沿線城市中保存最好、最具原生態的古運河河道風貌。“圍繞大運河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我們攜手兩省三市七縣(區)檢察機關,會簽《關于建立京杭大運河公益訴訟檢察工作協作機制的意見》,在線索移送、調查取證協作等方面達成共識。”德城區檢察院檢察長智廣介紹。為保護大運河,德城區檢察院督促行政機關保護大運河沿岸國家級文物1處、省市級文物4處,解決破壞堤壩等問題28個。
我市檢察機關將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與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緊密結合,追求履職與服務兩者相融的最大公約數,通過數據賦能、科技輔助等方式促進法律監督工作提質增效,注入更多生態保護“檢察力量”。
依托齊河黃河水鄉國家濕地公園,建立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示范基地,采取損害賠償、增殖放流、補植復綠、異地修復、勞務代償等方式,辦理生態修復類公益訴訟案件27件,收繳修復資金180余萬元。平原縣檢察院針對非法占用150余畝耕地堆放土方違法行為,通過制發檢察建議協同行政機關完成土方清運,實現還耕于民。
以案促治——助力高水平治理
9月29日,慶云縣馬頰河碧波蕩漾,一片風景秀麗。而在幾個月前,這里的水域生態遭到不法分子毀壞。
“今年5月我們在履職時發現,在禁漁期內馬頰河兩側水域出現大量非法捕魚的‘迷魂陣’、地籠網,河面上還存在漁船撒網捕魚的情況。”慶云縣檢察院檢察官張浩說。為全面了解情況,張浩與檢察干警對縣域內的馬頰河、漳衛新河、德惠新河等進行“拉網式”排查,發現10余處地方布置“迷魂陣”、地籠網等。針對這種情況,該院及時發出檢察建議,督促有關部門清理河道,收繳非法漁具20余副,使當地水域生態和漁業資源得到有效保護。
慶云縣檢察院積極推行“檢察長+河長”制,深入開展“清河行動”,重點治理沿河違建、養殖場、河道垃圾、攔河漁網等問題,河湖流域生態環境日益好轉。
近年來,我市檢察機關以辦案為中心,加大對土壤資源、水資源、各類野生動植物等生態環境資源的司法保護力度,共受理審查環境資源犯罪案件57件,辦理環境資源民事行政檢察監督案件133件,辦理環境資源公益訴訟案件430件,其中提起公益訴訟53件,全部獲得法院判決支持。
“德州檢察機關找準問題癥結,精準靶向發力,推進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高質量發展,彰顯了檢察作為和法治擔當。”8月13日,省人大調研組在我市開展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專題調研時對德州檢察機關給予充分肯定。
借智借力——構建大保護體系
近日,夏津縣檢察院檢察官在履職過程中,發現部分古桑樹分級認定不全面、土壤環境有機質含量下降,遂向職能部門制發檢察建議,并協同相關行政部門建立古桑樹群有害生物風險評估檔案,設立3個國家級森林病蟲害自動測報系統,聘請第三方機構開展古樹資源調查,認定古桑樹4000余棵。隨后,組織20余名桑農成立“古桑樹守衛隊”,實行專人專責、專樹專養、動態巡視、定期養護的長效責任機制。
“著力構建大保護機制,與相關部門加強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同時注重發揮社會公眾的力量。”市檢察院副檢察長安小剛表示,要激發全社會共同呵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擴大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朋友圈”,營造人人參與環境保護的濃厚氛圍。
目前,市縣兩級檢察院共成立公益訴訟“益德益心”工作室13個,聘任各領域特約監督員52名,招募志愿者1038名,提供公益訴訟線索56條,參與辦理案件39件。同時,強化“府檢聯動”,與職能部門開展常態化協作配合。其中,市檢察院與公安等8部門會簽《關于構建檢察監督與行政執法銜接協作配合機制的意見》,探索建立“專業化法律監督+恢復性司法實踐+社會化綜合治理”工作模式,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機制,推動受損環境及時得到有效恢復。
“我們將始終把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工作擺在突出位置,進一步抓辦案、聚合力,更加有力地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為法治擔當。”市檢察院檢察長許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