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戴自更來德州參加《德州晚報》創(chuàng)刊慶典,本報記者就群眾比較感興趣的“微博”等與媒體有關的話題對其進行了專訪。
◎戴自更是個“微博迷”
不管是發(fā)牢騷,還是表謝意,抑或有什么意見、建議,通過微博,自己的言論立馬便能公諸于眾。時下,微博已經成為普通百姓的發(fā)言渠道。誰想,新京報社社長戴自更,竟然也是一個時髦的“微博迷”。“我個人非常看好微博,它讓所有的人都有可能成為信息的制造者,成為信息的源頭。老百姓表達權的空前擴大,使每個人都能成為一個通訊社。”戴自更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微博還拓展了信息的含義,無論是事件性的、感悟性的、情感性的、反應性的,都可以通過微博來表達。”
現(xiàn)在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微博迷和微博推崇者,不過兩年前,戴自更看到別人玩微博時,還是“覺得很新奇”。2010年,戴自更開始嘗試采用微博,討論怎么搞《新京報》七周年慶典。出乎意料的是,讀者在一天時間內,竟然圍繞他們的話題織出了20多萬條“圍脖”。“微博的影響力確實非常大,效果也非常好,到第二天我們就做了一個整版,把有關《新京報》的微博刊登出來一部分。”
至此,身為國內知名傳統(tǒng)媒體掌門人的戴自更,開始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微博這種新興媒體會不會沖擊傳統(tǒng)媒體?
◎讓新媒體為我所用
“微博再神通廣大,說到底也不過是一個信息的傳播渠道。”對微博研究一番之后,戴自更發(fā)現(xiàn):“時下的媒體,有種將內容和傳播渠道融合的趨勢,但是報紙作為傳統(tǒng)媒體,‘內容’做 還是長項。”
戴自更看到很多報紙都開通了網站,但感覺傳統(tǒng)媒體搞網站在中國還很少有出色的。因為,“做內容很難再兼顧渠道,并且機制和實力也讓人力不從心。”而專業(yè)做“渠道”的媒體,比如網站,要想在內容上稱王也會受到制約。“我想,將來還是做內容的專注把內容做好,做渠道的集中精力把渠道做強,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支撐。”
除此之外,報紙還具備很多吸引讀者的獨有優(yōu)勢。“白紙黑字,勢必要求稿子在見報前多方求證、慎之又慎,所以它的真實性、公信力就比較高。”——戴自更對微博給報紙造成的沖擊不再擔心。
不過,由于具有隨時隨地可以收發(fā)信息的便捷性,而且文體相對隨便,戴自更現(xiàn)在也開通了個人微博。“我身邊媒體界的朋友們,很多人都在玩微博,我也不例外,我上微博的目的,主要是瀏覽信息,看看讀者對《新京報》的評價,看看大家對我本人的評價,讓微博為我所用。”只是,他在微博上用的是化名,尚沒有公開身份,“因為搞媒體,又在體制內,隨意說話不一定合適。”
對于報紙來說,戴自更認為應該善于利用新媒體的傳播手段,“被微博轉載能擴大稿子的影響力,記者又可以到微博上尋找線索。”
◎利比亞事件也是“民生新聞”
利用微博來提升報紙質量,不失為一種技巧,而做好“內容”,才是報紙的立足之本。在戴自更看來,報紙應該以內容,尤其是民生內容為重。當翻閱過試刊期間的《德州晚報》之后,戴自更作出了這樣的評價,并鄭重題詞:導向與市場兼顧民生與品位并重。
民生,一直是《德州晚報》的報道重點。這與戴自更辦好都市報的策略亦不謀而合。“一份好的晚報,應該打開一看全是民生,大政方針是民生,柴米油鹽也是民生,甚至一些國際事件,像利比亞問題、中東問題也是民生新聞,關鍵看你從什么視角去考慮和報道,這些新聞至少給人們一個參照吧:因為他民生搞得不好,所以出了一些問題。”
戴自更認為,民生視角加地域文化底蘊是《德州晚報》的制勝法寶。“我通過《德州晚報》發(fā)現(xiàn),德州是一個文化底蘊非常深厚的城市,你們又切合現(xiàn)實地進行了選題和策劃,看上去比較貼近讀者。再加上有著560萬人口的大市場,相信《德州晚報》會越來越好。”
能夠實現(xiàn)“越來越好”,還需要做好“服務”這篇文章。“政府出臺一項政策,日報原文發(fā)一下就行,但是晚報不能停留在這一步,要進行解讀,要告訴讀者,政策中哪些內容跟老百姓有關系;由于有了這樣的政策,再過三年、五年,人們的生活會有什么樣的變化。”戴自更覺得,“在德州,這些東西就應該通過《德州晚報》來告訴大家。令人高興的是,你們正在這么做。”
□記者 馬寶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