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迎春
??? 2016年元旦剛過,一晃就邁進了臘月門。人們期盼的春節,仿佛正倚在寒梅旁,向大家招手。唐代詩人張說,曾在春節臨近時寫過一首詩:“去歲荊南梅似雪,今年薊北雪如梅。共知人事何長定,且喜年華去復來。 ”去歲,一樹雪梅;今年,漫天梅雪;日月如梭,光陰似箭,春節好像剛剛離去,一眨眼卻又復歸。爆竹震天,翠竹添歲,思緒中不禁回想起小時候過年那些事兒。
??? 在德州郊區的老家,叫小高家店。東望一里許,有一個小村叫李方。因為距離近,走個來回不累,年年臘月二十六大集,去那兒趕花花街,就是小孩子們的首選。年節前的集日,年貨特別豐富:豬肉、羊肉、牛肉,懸掛肉杠,肉紅脂白;粉皮、粉絲、粉條,羅列城陣,皮薄絲細;鞭炮、兩響、雷子,成串成捆,震耳欲聾;被面,褥面,綢緞,應有盡有,花團錦簇;蠟燭,蠟臺,蠟花,過年必須,任挑任選……我膽子小,從不敢放鞭放炮,情有獨鐘的是摔炮,往遠處一摔就炸響,感覺既安全又過癮。有一年,接了母親給的兩元錢,去李方趕年集,出村不遠,就聽得李方街上鞭炮震響,詫異遠望,只見硝煙騰空,有些異常。繼續趕路,只見本隊的小伙伴匆匆返回,一臉的狼狽相,新棉襖也開了花。見了我就說,別去了,別去了,李方的鞭炮市炸了街。原來,開市燃放的兩響,有一響掉落在攤子上炸響,引燃了鞭炮,鞭炮引燃了整個鞭炮市。只見鞭炮遍地開花,兩響四下飛竄,趕集的人們哭爹喊娘,四散逃命。有的跳進豬圈里,有的抱頭趴在空地上,有的散開腳丫子狂奔,有的鉆進小拉車底下避難。這一場災難,將賣鞭炮貨主的炸成重傷進了醫院;有些人被炸的一瘸一拐,有些人被炸的頭破血流。小伙伴連比劃帶講,嚇得我一愣一愣的,只好放棄了買摔炮念想。
??? 小時候過春節,感覺姥姥家最講究。一般人家,在大門上貼春聯,再掛上兩束柏樹,就算布置完了。姥姥家的大門上,除了貼春聯,掛柏樹枝,還用柏樹枝扎一個好看的拱門。再就是在院子里,豎起大紅鯉魚風向標。鯉魚嘴前面,是用軟木制作的風輪,風一吹風輪就飛速旋轉。村民走親戚,趕遠集,望一望姥姥家的風向標,就知道是順風還是頂風了。老爺是遠近有名的巧手扎彩匠,過新年布置大門,豎立風向標,都是他親力親為的杰作。還有在北房西山墻上,用爐灰渣拼出栩栩如生梅花鹿,仙鶴,蝙蝠,喜鵲,也都是老爺展示巧手的作品。過年的時候,姥姥家各個屋里,都要掛新的年畫,有“連年有余”,有“百子鬧春”,有“梅鶴同春”,有“喜上眉梢”,令人百看不厭。小時候,曾央求母親,也買幾張年畫,過年時貼在家里。母親說,我們家人口多,日子過的窮,哪里敢和你姥姥家相比。你們的姥爺姥姥,年年靠扎彩手藝,能掙好多錢呢。還有你舅舅,在吳橋縣雜技團當團長,走南闖北,自然也是見多識廣,財大氣粗。聽母親的話在理,我和弟弟們,便不敢鬧著要年畫了。南房屋的二爺爺,一連生了四個女兒。過年掛族譜,女兒們都在婆家過年,自然都指望不上,年年都得親自上陣。年紀大了,手腳不利索,記性也一年不如一年。那一年,二爺爺站在高處,呼喚二奶奶拿族譜。二奶奶找來找去找不著,抬眼看到族譜就在二爺爺兩腿之間夾著。喊聲老糊涂,真是騎著驢找驢。二奶奶把這事當笑話說,聽的人無不笑個前仰后合。
??? 據說,在唐玄宗天寶年間,內廷嬪妃們,喜歡在春日擲錢為戲。到了宋元時期,傳至民間,長輩將一些銅錢賞給孩子,任其玩耍,以求平安吉祥。到了明清時候,人們才將賞給孩子玩耍的錢,叫做“壓歲錢”。不過,早期的壓歲錢,并不是流通貨幣,而是一種特制的花錢,叫“壓勝錢”。《燕京歲時記》曰:“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因為銅錢是用線穿起來的,所以古時候民間也稱”壓歲錢“為”串錢“。由此可知,用彩線將銅錢穿成龍形,放在床腳之處;長輩將銅錢賜給小兒,放于枕邊,都叫做”壓歲錢“。清代詩人吳曼云,曾作了一首《壓歲錢》詩歌:“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糖蕭價,添得嬌兒一夜忙。”從這首詩歌,可知用彩線穿起來的銅錢,分贈給孩子,是放置在枕邊,或壓在枕頭底下的。而孩子們的壓歲錢用途,則主要用于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在我的德州老家,人們喜歡在年三十下午,將院子里撒滿芝麻桿,美其名曰“撒歲”。一家人走進走出,叫做“踩歲“。傳說年三十晚上,天神下界,巡視民間善惡,享受貢品香火,如果踩響柴禾,就知道神仙來了。據說踩歲,有歲歲(碎碎)平安,步步登高之意。大年初一,左鄰右舍互相拜年,走進院子踩歲,芝麻桿一片脆響。不過,如果不小心,也會被芝麻桿絆倒。其人順口念一聲“財到了”(踩倒了),借以解除尷尬。大年初二,送神完畢,將”撒歲“從門口向里掃,口念:一掃金,二掃銀,糧食多得無處存。將踩碎的芝麻桿,放入灶內燒掉,”踩歲“過程才算完畢。如果家無芝麻桿,可將玉米稈或高粱稈散在院里,照樣起”踩歲“作用。
??? 明代著名畫家唐伯虎,曾經寫過一首《除夕口占》詩:“柴米油鹽醬醋茶,般般都在別人家。歲暮清淡無一事,竹堂寺里看梅花。 ”畫家過年如此窮困不堪,可見尋常百姓家了。
??? 我小時候,雖然也貧窮,可是母親過年,仍然變著法給我們做些好吃的。我們魯北不產糯米,做油炸糕,母親就把煮熟的山芋皮去掉,加少許面粉,用蛋清合在一起,再用面粉調和的紅糖作餡,放在油鍋里炸,黃里透紅的油炸糕,香甜可口。蒸年糕,早些年用黍米面;后來生產隊引種了黏谷子,就用黏谷子面做年糕;再后來又有了黏玉米、黏高粱,做年糕就更不用發愁了。蒸年糕的時候,須把棗兒提前煮熟,需用白菜幫鋪鍋,這樣又黏又軟的年糕,成熟之后就容易出鍋。吃年糕要用筷子夾著吃,不然就會沾個滿手。過年的時候,母親必會炸藕夾,炸丸子,還會用熟雞蛋和碎肉合在一起,榨成丸子。如果半邊是雞蛋,半邊是碎肉,就叫雞蛋肉丸子;如果把碎肉包住整個雞蛋炸丸子,就叫虎眼丸子,因為切成兩半的時候,雞蛋黃雞蛋白,恰似兩只老虎眼睛。母親還會用面做小動物,將面揉的杠一些,團成扁圓,用手捏出刺猬尖尖的嘴,用兩個綠豆作刺猬的眼睛,再用剪刀在面團上剪出一個個尖刺,等蒸熟之后,一個惟妙惟肖的小刺猬,就成了我們舍不得吃的玩具。母親做面桃,也很拿手,將面揉出一個尖,再用木梳壓出一道槽至尖處,蒸熟之后,在桃子尖上染上紅顏色,不仔細看,就和真桃子一模一樣了。
??? 老家人過年煮餃子,也喜歡用芝麻桿,因為易燃而火硬,煮出來的餃子,就不易破。村里人將踩碎(踩歲)的芝麻桿燒掉,或許也象征著薪火相傳吧?過去不明白姥姥家過年為什么掛柏樹枝,讀了宋代詩人劉克莊《元日》里的詩句:“未將柏葉簪新歲,且與梅花敘隔年”,才知道古人將柏樹葉插在頭上,掛在門邊,是為了祈求長壽。年年新歲,今又將新歲。兒時過年那些事兒,雖然已經離我遠去,可如今依然清晰在我的記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