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29日電美國最新一期《科學》雜志刊載的研究發現,隨著北極地區氣候變暖,凍土活動層每年凍結的時間縮短,雌性北極地松鼠蘇醒的時間提前,但雄性蘇醒的時間沒有變化,這可能導致兩性的繁殖期不匹配,給北極地松鼠種群乃至北極地區的生態平衡帶來影響。
北極地松鼠生活在加拿大北部、美國阿拉斯加州等地區,數量眾多,是北極生態系統的重要成員。其體型與普通松鼠相似,主要在地面活動,居住在地洞里。北極地松鼠每年冬眠時間超過半年,冬眠室位于地下約1米深處,周圍的土壤屬于凍土活動層,夏天融化、冬天凍結。
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等機構人員利用超過25年的氣象和生物數據,分析了氣候變暖對北極地松鼠冬眠的影響。這些數據包括1993年至2021年間阿拉斯加州的氣溫、凍土活動層溫度,以及同一時段199只野生北極地松鼠冬眠時的腹部或皮膚溫度。
每年開始冬眠后,隨著土壤凍結,北極地松鼠需要不時開啟產熱機制,消耗脂肪產生熱量,避免凍傷。在觀測期間,1米深處的土壤每年冬季最低溫度有所上升,秋季凍結推遲、夏季解凍提早,每年凍結時間總共縮短了約10天。北極地松鼠秋季開始冬眠的時間沒有變化,但冬眠期首次開啟產熱機制的時間推遲,雌性在夏季蘇醒的時間提前,每10年提前約4天。
研究顯示,由于冬眠期間需要產熱維持體溫的時間縮短、消耗下降,雌性北極地松鼠每年蘇醒后的體重呈上升趨勢,這有利于后代健康。但雄性不會同步蘇醒,對繁衍活動不利。提早蘇醒還可能增加雌性被天敵捕食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