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家發現,鉑和銅出現金屬疲勞裂紋后會自動愈合,這對傳統理論提出挑戰,也為開發抗金屬疲勞材料帶來啟示。相關研究報告19日發表于《自然》雜志。
【意外發現】
美國桑迪亞國家實驗室研究人員在一次實驗中驚奇地發現金屬疲勞裂紋可自動愈合的現象。實驗室材料專家布拉德·博伊斯說,人們以前認為金屬疲勞產生的裂紋只會越來越大,而不會變小。
他們本來是要研究一塊納米級鉑會如何產生裂紋以及裂紋如何擴大。他們用特殊技術以每秒200次的頻率拉拽這塊金屬的兩頭。意外的是,最初金屬出現裂紋,接著裂紋擴大,但是實驗進行到40分鐘時,裂紋開始愈合,直到最終消失。
據路透社報道,研究人員用銅做實驗,也發現了金屬裂紋自動愈合現象。
他們將這一發現告訴得克薩斯農業與機械大學材料學家邁克爾·德姆科維奇。后者十年前曾借助計算機模擬技術預言金屬疲勞裂紋可自我愈合。
德姆科維奇用計算機模型重復了桑迪亞國家實驗室研究人員的實驗過程,得到的實驗結果與他十年前的預言吻合。
科學家先前開發出一些有自我愈合功能的材料,不過大部分材料的材質是塑料。金屬自我愈合的應用先前只出現在一些科幻作品中。
【應用前景】
博伊斯說,雖然只在鉑和銅上發現了金屬裂紋自動愈合現象,但是計算機模擬實驗顯示,其他金屬也可能發生同樣情況,鋼等合金的裂紋也“完全有可能”自動愈合。新發現或有助于開發抗金屬疲勞材料。
金屬疲勞指金屬受到持續壓力或在反復運動后受損,并隨著時間延續受損情況更加嚴重直至損壞的現象。金屬疲勞可能導致飛機上的重要零部件損壞,甚至釀成空難。橋梁等結構的金屬部件也可能出現金屬疲勞,導致橋梁損壞甚至垮塌。
此次實驗在真空環境中開展。博伊斯說,研究人員面臨的主要疑問之一是,如果不是在真空中,而是在空氣中,是否還能出現金屬裂紋自動愈合現象。
不過,他說,即便只有在真空環境中才能有這種現象,這一發現也有意義,或有助于開發更加耐用安全的航天器材料或防止物體表層下接觸不到空氣的金屬材料出現裂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