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宇航員1972年12月執行登月任務時,把110多公斤重的月壤和月巖樣本帶回地球。如今,50多年過去后,研究人員利用新技術分析其中一塊月巖中的鋯石晶體,發現月球或形成于約44.6億年前,比先前研究結果早4000萬年。研究報告23日由《地球化學展望通訊》雜志刊載。
研究報告主要作者、芝加哥大學教授菲利普·赫克在當天發布的一份聲明中說,這些晶體是導致月球形成的天體大碰撞以來已知的最古老的固體,在月球年代學上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關于月球起源普遍接受的一種猜想認為,一個火星大小的天體40多億年前撞擊了地球,碰撞中飛濺的巖漿在太空中圍繞地球運行,最終形成月球。
赫克說,只有當月球表面的巖漿冷卻固化后,才有可能形成礦物質結晶。科學家因此通常通過分析月巖樣本來確定月球年齡。然而,由于使用的分析方法不同,估算的結果差異較大。德國航空航天中心研究人員2020年發布的計算結果顯示,月球形成于約44.25億年前,誤差為正負2500萬年。
研究人員這次以采自月球的一塊蘇長巖碎片中的鋯石晶體為樣本,首次使用原子探針層析成像技術從納米級層面分析月球年齡,最終通過樣本中放射性鈾衰變為鉛的情況計算月齡,算出這些晶體形成于44.6億年前。
研究報告另一主要作者、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研究員珍妮卡·格里爾說,這足以證明,這塊月巖是目前已發現的月球上最古老的“一塊”。
赫克說,雖然宇航員在51年前采集月巖樣本并將它們送回地球,但當時尚無原子探針層析成像技術,科學家無從展開如今這樣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