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不僅要有高度,更要有溫度,一個重要的評判標準就是居民滿意不滿意、生活方便不方便。雄安新區,千年大計,未來之城。這里有很多的回遷居民。他們的生活現在怎么樣,老人過得是否舒心,孩子的教育是否有保障?而對于上海這樣的大都市來說,有很多的外來務工者。他們能否留得下,住得安?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我們首先到雄安新區看一看。
臘月二十三,北方小年。雄安新區南文營社區的李敬和一家正忙著團聚。
李敬和一家原來住在河北省容城縣晾馬臺鎮的西李家營村,2020年前后,雄安新區建設提速,李敬和的老家被劃為建設起步區。老家被拆遷后,他們搬到了現在所在的回遷安置小區。
跟以前村里相比,安置社區的居住環境有了很大的不同,雄安新區的建設既要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發展高端高新產業,建設一個環境優美的智慧新城,也要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生活。
對于李敬和來說,2023年還有一件特別難忘的事情,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他們家做客。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
總書記一直掛念著回遷群眾的生活,2023年5月,在雄安新區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好雄安新區,重要的是銜接好安居和樂業,讓群眾住得穩、過得安、有奔頭。總書記的囑托充滿暖意,也飽含深情。
李敬和的岳母今年63歲,自從搬進回遷安置小區,生活閑適,看病有醫保,每月還有一千多元的養老金。
平時早晚餐跟女兒女婿在家吃,中午上社區食堂吃飯,對于60歲以上的老人,辦卡還享受折扣。
環境優美,基本生活也有保障,但對于老年人來說,離開了原來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農村,進入陌生的環境,難免會有不適應。
社區通過大走訪,了解到老年人的需求以后,經常組織活動,現如今又新建了養老驛站,回遷兩年,老人們也逐漸適應了新的社區養老生活。
對于絕大部分回遷安置居民來說,要像總書記說的那樣,住得穩、過得安,解決好“一老一小”的問題是關鍵。李敬和妻子的姐姐邢云一家也是回遷安置戶,搬到雄安新區后,孩子的教育讓她省了不少心。原來每天接送四趟,現在家對門就是學校,很方便。
不僅養老、教育等民生問題有保障,如今在雄安新區,有一個以“分鐘”為單位的步行生活圈,公園、超市、學校、衛生服務站、展覽館、養老驛站等公共服務設施,步行15分鐘,就能滿足居民“衣食住行、文體教衛”等日常所需。
在整個雄安新區,像李敬和這樣的家庭有成千上萬戶,自2021年以來,來自河北雄縣、容城、安新三縣的12萬群眾陸續回遷。雄安新區不僅建設了一座現代化新型城區,同時也把“一老一小”作為重點服務方向,為回遷安置群眾提供了優質的公共服務,另外針對很多有就業意愿的回遷居民,雄安新區還會通過社區鄰里驛站、黨群服務中心向居民精準推送就業崗位,為居民解決就業問題。
在城市中,除了像回遷安置居民這樣的本地人,還有眾多外來務工人員,他們不僅為夢想拼搏,也為城市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城市的萬家燈火中,也應該有屬于他們的一盞燈。
上海這樣的大都市,像安保、餐飲服務、外賣快遞等行業的工作人員,往往面臨著住宿條件不佳的窘境。近年來,上海市加快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為許多來滬新市民、青年人和一線務工人員提供了住房保障。
2023年11月,張頌蔚成為閔行區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的第一批住客,剛住進去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就到了上海考察。總書記親切地和他們握手交談,讓上海安保從業人員張頌蔚從內心更感受到了家長一般的溫暖與關懷,也更堅定了他為上海的建設貢獻力量的決心。
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說,外來務工人員來上海作貢獻,同樣是城市的主人。要踐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住房多樣化、多元化的需求,確保外來人口進得來、留得下、住得安、能成業。保障性租賃住房的建設為很多大城市的建設者、貢獻者解決了最發愁的問題。
縱波是一位來自安徽宿州的外賣騎手,對于他來說,來上海的這幾年,做騎手風里來雨里去,也沒覺得多苦,最讓他們發愁的是住的問題。城市空間寸土寸金,在租金預算不高的情況下,很多一線務工人員要么在市中心合租一套小房子,要么延長通勤時間,在郊區或城中村租農民自建房。加之近幾年舊區改造和城市更新速度加快,合適的房源更加稀缺。
保障性租賃住房寬敞明亮、設施齊全,搬進來之后,縱波覺得這種改善不僅提升了他們的生活品質,也為他們的工作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不僅房租能承受,還有管家式的服務,房間內水電或者家用電器損壞,管家還會及時來維修。據了解,像這樣的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分布在上海全市各區,目前上海已籌措首批床位1.1萬個,床位月租金在500—1000元,目前已全部投入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