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公婆,她二十年如一日,百般關照,無微不至;對待家庭,她任勞任怨,無怨無悔。每每看到這一切,鄉親們都會羨慕地說:這是李家上輩子積了德,修來了凡玲。
在臨邑縣理合務鎮理合社區理合街村,有一位被鄉鄰公認的“賢孝楷模”,她二十年如一日悉心照料公婆的事跡在當地廣為流傳,她,就是孟凡玲。
每天百十里進城提貨
孟凡玲今年38歲,出生于臨邑縣宿安鄉小孟家村,在娘家排行老大。父母都是老實純樸的農民,父母對祖父母孝敬的言行和對她尊老愛幼、勤勞持家、寬以待人的教誨,在她幼小的心靈里播下了孝敬老人的種子,養成了敬老愛老的習慣。
19歲時,經人介紹,她與丈夫李傳治喜結連理。丈夫李傳治在家排行老四,上面有兩個哥哥都已成家,一個姐姐也已出嫁。
剛嫁到婆家時,家里一貧如洗,只有幾間破房子。婆婆因早年操勞過度而積勞成疾,公公則患有嚴重的高血壓。和丈夫商量后,夫妻倆就把兩位老人接到自己家中,承擔起了照顧老人的責任。
給兩位老人治病需要錢,光靠幾畝地的收入遠遠不夠,為籌錢給老人治病和改善生活,孟凡玲鼓勵丈夫外出打工,自己則拿出當時家里僅有的80元錢,又從娘家借來200元錢做起了小買賣,逢集就去擺地攤,賣點小零碎物品補貼家用。孟凡玲經常一個人一大早就騎上自行車進城提貨,一個來回就是百十里地,其中的苦累只有她自己知道。
快速沖進廁所救出公公
丈夫在外打工期間,除了自己做些小生意補貼家用外,照顧老人便是孟凡玲最重要的“工作”。她經常一個人往返十多里路用三輪車推著兩位老人去鎮衛生院檢查身體;還經常變著花樣讓老人吃些有營養和易消化的食物;冬天,天涼了她每天給老人燒炕,把老人的被褥拾掇的干干凈凈。聽人說喝牛奶有益于老人身體健康,她便想方設法給老人買牛奶喝。
2006年,孟凡玲的公公不幸患上老年癡呆癥,大小便失禁,這不僅給孟凡玲帶來了更多的精神壓力和心理負擔,更增加了她的勞動量。夏天洗、曬衣服被褥還比較方便些,到了冬天,棉衣棉褲、被褥換洗就不那么方便了,這無形中給她帶來更多的困難。
2008年冬天,公公在上廁所時突然休克,當時丈夫不在家,婆婆一個人也抱不動公公,情急之下,孟凡玲也顧不上那么多的避諱,沖進廁所背起老人就趕緊送醫院搶救,在公公住院的幾天幾夜里,她寸步不離病榻,也許是孝心感動了上天,公公的命被從死神手里奪了回來。為了不讓在外打工的丈夫掛心,孟凡玲沒有把這件事告訴丈夫。后來,聽家人說起,丈夫感動地說:“就是親生兒子也做不到凡玲這份上啊。”
她是晚輩們學習的榜樣
公公患病后,吃飯不知饑飽。新西瓜上市,孟凡玲給老人買了一個15斤重的大西瓜,誰知趁她沒注意,公公一口氣就吃了四分之一多,吃壞了胃,大小便失禁,一天換了三條褲子。對此,她沒有半句埋怨的話,反而自責沒有照顧好老人。公公清醒的時候,經常不好意思地說,“老了,不中用了,讓你受苦了。”孟凡玲就開導他說,“您把我當親閨女,我孝敬您是應該的。”
2009年春,老人安詳地離去了。 對老人孝順有加,對親戚朋友孟凡玲也是盡力幫助。李傳治的哥哥李傳福2002年因病去世,留下嫂子和兩個未成年的孩子,孤兒寡母,日子過的異常艱辛。孟凡玲同情嫂子的境遇,主動擔起了照顧兩個侄子的責任,先后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為兩個侄子蓋了新房,并張羅著給他們倆娶了媳婦,侄子們也把她當親娘看待,什么事都愿意和她商量。
孟凡玲的言行,得到了家人的尊重和認可,更為孩子樹立了榜樣。孩子們從小就很懂事,七八歲時就能幫媽媽燒水做飯了,其他的如洗衣服等家務也做得樣樣在行。
如今,孟凡玲和丈夫在理合街開了一家副食店,為方便照顧,她把婆婆從家里接到了店里。她精心侍候公公和婆婆的事兒,深深感動著鄉親們,經常有人當面夸獎她。面對親朋好友的贊譽,她總是淡然一笑地說,“誰都有年老的一天,誰能保證自己一生不得病,老了就健康呢?只有把老人照顧好,我的心里才好受。”
□見習記者 石少軍 通訊員 程元金 趙愛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