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啟忠 王清義
上藥、啟動、前進、噴霧……伴隨著遙控器無線電波的指揮,一陣陣霧狀農藥從機器尾部的噴頭飄到莊稼的葉子上,農藥噴灑的既均勻又細致,不到十分鐘,2畝地就噴灑完了,算了算,不到四塊錢。
這是在糜鎮張習橋嘉城農作物合作社農田,農民“共享農機”噴農藥的一幕,農民打開手機掃碼后關注,就能啟動植保機噴灑農藥,過程簡單方便。今年42歲的操作手張良國,是糜鎮張習橋的一個農民,也是遠近聞名的共享農機操作手,不論是小麥、大豆,還是玉米、棉花,只要是到了打藥的時節,就能在田間地頭看到張良國忙碌的身影。
“共享農機”操作簡單,農戶只需和共享單車一樣掃碼、交押金、開鎖,便可使用農機,掃碼就能用。張良國說,“以前打農藥都是靠人工,費時費力,還對身體不好,現在有了共享噴藥機器人,咱站在地頭上遙控機器人打藥,省時省工又省力,真是一舉三得! ”
推廣共享植保機的張良國被當地群眾稱為“富硒大王”,1996年初中畢業后的張良國決定扎根農村,但是他不喜歡傳統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他堅信要想脫貧致富,就必須解放思想,依靠科技發展高效特色農業。偶然的機會,喜歡讀書看報的張良國從一份大學的學報上獲知,硒是人體健康很重要的微量元素,食品中缺少硒會引起肌肉萎縮、心血管和肝臟疾病等,硒在體內不僅能解毒還可以阻止癌細胞生長。“能不能開發出一種技術,讓農產品含有容易被人體吸收的硒元素,讓人既能吃飽肚子,又能預防疾病。 ”張良國動心了。
2012年,張良國作為糜鎮唯一一個新型職業農民的代表參加了全區第一屆農業技能培訓,也就是在這次培訓會上,他認識了富硒小麥、富硒玉米,決定嘗試種植富硒系列農產品。 2015年開始,張良國把目光投向種植周期短、技術相對簡單、產品保存期限長的富硒小麥種植上。通過在播種時施硒肥,讓普通小麥搖身變為富硒小麥。“富硒小麥不僅食用后有利于身體健康,還抗干熱風,抗倒春寒,比普通小麥晚成熟3—5天,增產15%左右。”張良國說。為增加富硒小麥的附加值,張良國還建成一條大型石磨富硒面粉自動化流水線,并積極發展富硒高蛋白手工面和富硒麥仁等保健產品。
張良國率先成了嘉城農民合作社,如今已初具規模,有93戶村民入股,注冊資金達到了100萬元。這幾年在張良國的帶領下,合作社經營土地面積已近1萬畝,而且有很多社員種起了富硒小麥。“合作社提供富硒良種,實行統防統治、免費加硒等服務,最后按每斤高于市場價1毛錢的價格回收,這么算下來,咱一畝地能比種普通小麥多收入200多元。 ”岳家村種田大戶李玉勝說。
嘉城合作社主打訂單農業,農戶種植的小麥和玉米都是富硒品種,另外還發展水果玉米。一句話,他的合作社種植摒棄傳統的種植方式,開發健康型功能性產品,另外嘉城合作社注重發展自己的一二三產業鏈,就是自己種植自己加工銷售,如今每天可以生產面粉1000公斤,產品銷往濟南青島等一線城市,供不應求。“富硒小麥不僅產量高,價格也比普通小麥高,俺家種了15畝,算下來增收3000多元。”張習橋村民張良鎖樂呵呵地說,“這多虧村里‘富硒大王’張良國發展我們種富硒小麥! ”
嘉城合作社的社員敢于種植富硒麥,得益于合作社抱團發展建起來的一二三產業鏈。“咱發展合作社,就是為了攥成拳抱成團,拉長產業鏈辦大事,讓更多的效益留給種糧的社員。”張良國說。為此,合作社主動辦起了加工廠,與中國農民日報、牛轟轟網等科研單位合作,研發生產了富硒面粉、富硒掛面等多種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