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田楠楠報道
德州新聞網訊 走進宋家鎮褚集村肉牛養殖場,占地800平的藍色養牛棚內,40頭西門塔爾肉牛正低頭吃著草料,管理員褚清軍則正認真得為每頭牛梳理牛毛。觀察牛的狀態,清理牛欄是他每天必做的事。
褚清軍介紹,西門塔爾肉牛是市場上較為優秀的肉牛品種,具有肉質好、生長快、效益高的特點,這批肉牛預計將于今年10月份出欄,除去用草、用料的養殖成本及人工費用,每頭純利潤在6000元左右,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20多萬元。
褚清軍作為褚集村黨支部書記,為全心全意發展肉牛產業,他不計報酬自己當起了牛場管護員,吃住在牛場。
2020年以前,褚集村村集體經濟收益主要是靠企業占地租金收入,村集體自身“造血”功能不強、底子薄弱,難以有效發揮村集體經濟帶動貧困戶增收作用。 2020年,該村利用壯大集體經濟資金,成立養殖合作社,購進40頭西門塔爾肉牛,買飼料、建牛棚,走上了發展村集體經濟、養牛致富道路。
“第一批肉牛出欄后,我們計劃將收益用于擴大養殖規模,繼續購進20頭繁殖牛,通過母牛產牛犢,將牛犢賣出去增加村集體收入。 ”談起在養牛產業上的長遠打算,褚清軍眼里充滿了希望和期待。
在宋家鎮,像褚集村依靠養牛壯大集體經濟,使村集體有“傍身之本”的村莊還有白家村和東屯村。這兩個村莊有多年的養牛歷史,經驗豐富,鑒于這一基礎以及市場發展前景,經村“兩委”班子研究決定,以發展養殖業為總體思路,采取“支部+合作社”的方式,大力發展養牛產業,增強村集體經濟穩定增收的“造血”功能,讓村集體經濟“牛”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