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楊東玉楊文月報道
德州新聞網訊 “這一棚種植了黃瓜和苦瓜,下邊是黃瓜,上邊是苦瓜,這是一種新型種植模式,產量不錯……”3月23日春風和煦,春意盎然,在臨齊街道五李社區蔬菜產業扶貧大棚基地,承包戶李新業興致勃勃地介紹著今年棚里蔬菜的長勢。
近年來,臨齊街道為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堅持“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項目走、項目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的原則,探索“產業+扶貧”模式,實施蔬菜大棚扶貧項目。先后在五李社區、王二馬、孫來儀、許王等村莊建設了40余個溫室大棚,實行統一種植管理和產品銷售,連片抱團發展帶動產業聚集,累計為村集體增收70余萬元。幫助256戶貧困戶脫貧致富,帶動300余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
發揮產業扶貧杠桿作用。實施產業發展脫貧攻堅行動,通過“輸血”激活“造血”功能,臨齊街道結合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成立了鄉村振興黨建聯合體,成方連片種植韭菜和辣椒,鼓勵吸納貧困戶到種植基地進行田間勞作。三里河村貧困人員吳艷玲早年患有乳腺癌,為了治病,花光了家中的積蓄。“俺在這里干活打工,一天能掙五六十元,也不耽誤家里的活,日子好過了,渾身充滿干勁兒。 ”吳艷玲說。
同時,街道搭建平臺對貧困戶進行公益性崗位培訓,累計提供公益崗位10余個,年人均增收4000余元,既解決了就業問題,又增加了貧困戶收入。
產業扶貧助推鄉村振興。街道依托“見如家境”美麗鄉村環境優勢,建設美麗鄉村綜合旅游扶貧項目。以保護生態、服務生產、融入生活為原則,選取自然條件優越的鐘官屯、張定桿、小史家、張此剛等6個村莊,深入挖掘當地歷史文化資源,充分發揮產業特色,打造集生活、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假日旅游景點,建設有機水果蔬菜采摘大棚與垂釣魚塘,并對外承包,所有承包費用于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分紅,幫助貧困戶獲得了固定收入,打造了美麗宜居鄉村,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源源動力。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經濟上脫貧不算完,下一步,我們還要為貧困戶將來的生活謀長遠,徹徹底底從根本上改善、提升他們的生活,同時將繼續加大鄉村振興力度,以產業發展帶動全面振興,做好產業扶貧后半篇文章。 ”張建寶書記說道。
如今脫貧攻堅已取得全面勝利,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結合的工作中,臨齊街道上下必將繼續齊心協力,不負使命,真正實現農民富、鄉村興的美好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