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宋釗銘報道
德州新聞網訊 從去年開始,德州市在全國率先提出創建全國首個“噸半糧”示范區,13個縣市區各顯其能,我區首創“噸半糧”生產能力建設張榜揭榜制,依托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盡快實現目標突破。
在宋家鎮的一片農田里,小麥長勢喜人,自從今年托管以后,這片農田在精細化管理上又上了一個新臺階。
與其他縣區不同,宋家鎮的農田由區政府牽頭托管。今年一開春,我區在德州全域首推“噸半糧”生產能力建設張榜揭榜制,揭榜企業完成目標后,政府將給予豐厚的資金獎勵。消息一出,山東種業智科農業科技服務公司第一時間揭了榜。
山東種業智科農業科技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趙紅軍說:“其實當時區政府和我們揭榜企業簽協議是一年一簽,主要就是為了考驗我們企業的科技能力、執行能力、綜合能力。一年如果說達到了要求了,那好,我們明年繼續,后年繼續。如果說達不到要求,可能要換企業。 ”
揭榜容易,創建難。為了完成“噸半糧”的任務,智科公司與省農科院制定了“噸半糧”創建方案,購置了多臺大馬力機械,并建起了測土配方實驗室。準備在宋家鎮一萬畝試驗田里大干一場。
山東種業智科農業科技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趙紅軍說:“我們是不害怕這個產量的,因為我們以前的攻關實驗,高產實驗,我們達到過這個數量。我們的科技力量是充足的。收獲的這些機械和硬件設施是有保障的,揭榜的信心上還有后面的實施過程中,完全有能力保障好小麥650公斤、玉米850公斤的產量。 ”
之所以張榜“招賢”,我陵城區有自己的苦衷。德州是全國第一個“畝產過噸糧、總產過百億”的產糧大市,糧食已連續十八年實現豐收。現在,不少地區的產量已經達到1300多公斤,雖然距離創建“噸半糧”的目標已非常接近,但就是缺的這三四百斤成了增產路上的難題。
宋家鎮黨委書記邱桂先說:“行百里者半九十。差的這一點是最難的一個環節,需要專家,需要有技術含量的(團隊)來進行指導。這種專業的事兒要讓專業的團隊來管理、來經營。這個環節如果突破了,‘噸半糧’的目標咱就能實現了。 ”
為了突破瓶頸,德州市強化“書記抓糧”,實行部、省、市、縣、鄉、村“六級聯創”,聚焦實施高標準農田提升、耕地地力提升、現代種業提升、增產技術模式集成推廣、現代農機裝備提升、科技服務網絡提升“六大工程”,形成了以公共服務機構為支撐,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為載體的生態服務體系。
區農業農村局農技站站長代成江說:“我們是互補關系,農業農村部門起引領和帶頭作用,各個不同的社會化服務組織起補充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在知識和技術方面互通有無。 ”
德州市農業技術推廣與種業中心主任程培峰表示:“提升糧食生產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水平,是充分挖掘糧食生產潛力,推進德州‘噸半糧’生產能力建設的關鍵舉措。以項目、資金、技術為紐帶,鼓勵引導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農業生產服務,真正做到了群眾所需服務所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