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氏漁業標準化養殖基地。(資料圖)張偉 攝
粉紅的桃花、雪白的梨花、紫色的蘭花、金黃的油菜花……4月18日,云紅街道閆家村龍悅生態觀光園內生機勃勃,各種花朵競相綻放、五彩斑斕,引人駐足。
“來這里的游客絡繹不絕,我既可以從事喜歡的花草種植,還能為家里增加一份收入,真是太好了。”園區的園藝工作人員、閆家村村民閆培忠說。
“集觀光旅游、采摘品嘗、休閑度假于一體的龍悅生態觀光園,是我市‘新六產’的形態之一。”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李妍說,我市自2018年出臺《農業“新六產”發展規劃》,立足實際探索農業“接二連三”新路徑,加快農業轉型升級,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取得明顯成效。今年初,我市被評為2019年“山東省農業‘新六產’示范縣”,并榮獲“山東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山東省農產品加工業示范縣”等稱號。
找準融合點 打造產業集群
“我們公司生產的香脆螞蚱、蝦開心等20余款產品,從原料生產到食品加工,均來自公司的基地,真正建起了從地頭到餐桌、從初級產品到終端消費無縫對接的產業體系。”4月16日,樂陵市孟氏漁業科技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李偉深有感觸地說。
不久前獲評山東省農業“新六產”示范主體的孟氏漁業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3月,建有年繁育蝦苗20億尾的工廠化育種繁育基地、德州市最大的水產養殖基地和世界最大的東亞飛蝗養殖基地,食品深加工基地采用自動化無菌方式進行生產,保證產品口感和完整率。“找準融合點,推進‘三產’融合,塑造終端型產業鏈,是發展‘新六產’的關鍵。”李妍認為,如果說孟氏漁業公司是一產“接二連三”的典范,那么山東飛達集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則是通過二產“接一連三”,實現了終端型產業鏈的塑造。
作為一家以辣椒和蔬菜種植、農副產品深加工、出口為主導產業的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飛達集團年生產能力達6萬噸。自2003年起,公司與農戶合作推行訂單種植,已發展和帶動了25萬畝的辣椒、蔬菜種植基地,帶動省內外8萬多農戶、50萬人種植辣椒、蔬菜。“現代農業是一個綜合性產業,其中的‘二產’加工是打造終端產品的必然環節。”飛達集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崔俊良認為。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農副產品加工產業的發展,將農副產品(食品)加工產業作為樂陵市重點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來抓,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二產“接一連三”,雙向延伸,促進農林牧漁業與加工、流通、旅游、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推動產業鏈相加、價值鏈相乘、供應鏈相通的“三鏈重構”。目前,已形成以飛達、云海、龐大為龍頭的調味品和蔬菜加工出口,以德潤健康、百棗綱目、匯源集團為龍頭的小棗深加工,以希森三和、康潤德為龍頭的畜產品加工出口,以星光糖業、華樂集團、廚大媽食品為龍頭的糧棉油深加工,以萬興、馬克力德為龍頭的木制品加工出口,以希森三和、金藏煌藥業為龍頭的生物醫藥,以希森馬鈴薯產業集團為龍頭的馬鈴薯種薯繁育等7大產業集群。
放大特色優勢 發展電商經濟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美食堪稱爸爸媽媽們的‘童年味道’——炸蝗蟲,來自孟氏漁業的炸蝗蟲不但味道鮮美,還富含氨基酸、蛋白質和微量元素,大家可以點擊鏈接購買。”4月19日晚上8點,孟氏漁業的線上直播帶貨一開始,就吸引了無數觀眾圍觀。“直播帶貨因其互動性強、參與感強、動態直觀等特點成為農產品精準營銷的新手段。”李偉說,從去年7月開始,公司就邀請網絡紅人進行線上直播帶貨,不僅增加了銷售額,還擴大了公司產品的影響力。
事實上,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銷售早已不是新鮮事物。近年來,我市著重打造網上名優農特品牌,2018年3月,授權睿來福食品有限公司在京東商城建設“中國特產·樂陵館”,對金絲小棗、馬鈴薯、調味品等特色產品進行集中展示、銷售;搶抓省商務廳和阿里巴巴共建“興農扶貧”頻道的機遇,成功助推2家企業入駐“興農扶貧”頻道,全年可實現特色農產品線上銷售額5000萬元。與此同時,我市還加大電商人才培養力度,提高從業人員電子商務技能,全市涌現出各類特色農產品電商經營業戶超400家,個人網上創業2200余人。
市商務局黨組書記、局長李敬崗介紹,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一些農產品企業正加速轉型,順應這一趨勢,市商務局主動對接微視、貝殼視頻等短視頻平臺,并爭取騰訊“微視”平臺流量支持,籌劃打造“縣長帶貨”營銷模式;已聯系各類主播及經紀公司20余家,將于4月24日在淘寶直播平臺進行直播帶貨。
直播帶貨看的是主播,靠的是特色,拼的是品質,如何讓產品走得遠、立得住,讓頭回客變回頭客?李妍坦言:“必須立足樂陵特色,放大品牌優勢,提升產品知名度和競爭力。”
令人欣喜的是,3月13日,樂陵金絲小棗成功獲得山東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省級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兩項榮譽,為樂陵金絲小棗這一特色品牌又增一份底氣。據統計,目前,全市共獲得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山東省著名商標及山東省名牌產品的農產品品牌22個,“三品一標”認證農產品23個。
構建利益聯結體 共享產業發展紅利
4月的朱集鎮,猶如一片金色的海洋,棗林中的油菜花爭相盛開。“我們探索‘棗油、棗藥’間作,發展林下經濟,實現了土地增值和棗農增收。”朱集鎮紅棗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趙云海說。目前,棗林已種植油葵、油菜花3000余畝,牡丹、芍藥、田七等中藥千余畝,在實現旅游觀賞的同時,每畝可增收1000多元。
棗樹種植合作社作為連接棗制品企業和農戶的橋梁,不僅實現了萬畝棗樹的統一管理,破解了棗樹管理的技術難題,還積極推進“非公有制企業+合作社”抱團發展,建立了企業與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體,促進紅棗產業轉型升級。目前,全鎮25個村級棗樹種植專業合作社分別與德潤食品、樂飛棗制品、綠莊食品3家紅棗企業簽訂“訂單農業”紅棗收購協議,25個合作社年可增收500萬元。“現代農業只有‘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升值’,才能實現利益聯結體共同受益、共同發展。”李妍說。我市把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推動農業規模經營、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主力軍,引導種植、養殖、加工大戶健康發展,增強他們的輻射帶動能力。
為壯大新型經營主體,我市打造了市級農村產權交易中心、鄉級農村產權交易所、村級土地流轉信息聯絡員的市鄉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全市累計流轉面積達41.66萬畝,涉及農戶5.88萬戶。截至2019年底,全市建立家庭農場109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666家,發展農民合作社聯合社19家,創建國家級示范社3家、省級28家,省級家庭農場示范場4家。
規模化種植的發展,帶來了農業生產管理經營方式的變化,一些新技術的應用,也讓農民大開眼界,提升了專業技能,一支“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正在加快成長。“只需用手機打開泵房的滴灌開關,就能給果樹精準追肥,既省工又高產,真是神了。”孔鎮鎮王木腿村果樹管理員潘寶信深有體會,依托引進的“水肥一體化+物聯網”技術,原本需要十幾個人、10臺泵8天才能完成400多畝果園澆灌任務,如今只需要1人4個小時就能完成。“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只有強化科技支撐,‘新六產’的發展才能保持高質量、更長久。”李妍說,我市先后與德州學院、山東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通過“院縣共建”模式,推進科研院所研發的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在樂陵示范推廣,為全市“新六產”發展注入了活力。
□本報記者 黃曉龍 本報通訊員 郝坤 趙燕 張方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