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晚,天涯社區副主編金波猝死在北京地鐵,年僅34歲;6月30日凌晨,廣州一主任醫師猝死在醫院宿舍,年僅45歲……奪去他們生命的,是心臟性猝死。有數據顯示,每年我國心臟性猝死發病人數超過54萬,相當于每分鐘就有1人發病。積極預防及發病時及時開展急救顯得非常必要,就此記者采訪了德州市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譚秀嶺。
識別發病信號
心臟性猝死指各種心臟原因所致的突然死亡,多由冠心病、心肌炎、心臟瓣膜病、嚴重室性心律失常等引起。
心臟性猝死雖來勢洶洶,但在發生前的數天、數周前,有些患者就可能會出現胸痛氣促、乏力、持續性心絞痛、心律失常、心衰等癥狀。“發現這些癥狀,應盡早到醫院診治,不能不當回事。 ”譚秀嶺說,也有些患者病發前并無明顯征兆,但當他們出現嚴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難、血壓異常升高、突發心悸或眩暈等時,家人要立即撥打120,將患者送去醫院治療。
掌握正確急救方法
“人一旦呼吸、心跳停止,開展急救的最佳時間為4分鐘內,而這個時間內救護車幾乎不可能趕到,因此掌握一定急救知識對于抓住這‘黃金4分鐘’尤為關鍵。 ”譚秀嶺說,越早進行有效的心肺復蘇和除顫,挽救患者生命的幾率就越大。
什么樣的急救方式最有效?譚秀嶺給出了答案。
要將患者擺放至適當的體位。如果患者摔倒時面部朝下,應小心轉動患者,使其全身各部位成一整體轉動;轉動的同時要注意保護頸部,一手托住頸部,另一手扶著肩部,動作要平穩。
正確進行心臟按壓。按壓的位置是兩乳頭連線的中點;需要用手掌跟部進行按壓;按壓時,身體和胳膊要垂直,肩、肘、手形成一條直線;按壓頻率應為每分鐘100至120次,每按壓30次,進行兩次人工呼吸,在急救人員到來之前可一直進行心臟按壓。
生活中學會減壓
預防心臟性猝死的發生,應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多加注意。“工作時避免過度勞累,工作一兩個小時后要起來活動一下、休息一會兒,哪怕換個工作狀態,比如從寫東西變為打電話都會利于緩解疲勞。 ”譚秀嶺建議,同時要戒煙限酒、低鹽低脂飲食、堅持鍛煉、減輕體重,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癥狀的人群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堅持用藥。
控制好情緒也很重要。“暴脾氣的人在發火前先強迫自己從1數到10,10個數數下來,可有效控制情緒的發作。 ”譚秀嶺說,出現焦慮抑郁時要學會自我調節,可以和家人朋友多談談心,試著做喜歡的事情放松心情,自己無法調節時去看醫生。
?? □本報記者滕璐本報通訊員郭吉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