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閻潤珍 通訊員 張詩月
隨著氣溫不斷下降,各種“御寒神器”齊上陣,最近,就有很多市民因用暖寶寶或者抱著熱水袋睡了一夜之后,皮膚出現紅斑、水皰、脫皮或者發白、又痛又癢等癥狀。德州市人民醫院皮膚科主任馬百芳說,這種情況就是臨床上常發生的“低溫燙傷”。
低溫燙傷如“文火燉肉”
低溫燙傷,是指長時間接觸溫度高于45℃的低熱物體所引起的燙傷,如同“文火燉肉”。除了低溫燙傷之外,“御寒神器”還可造成高溫燙傷。高溫燙傷,顧名思義,就是指由高溫液體、高溫固體或者高溫蒸汽等所導致的損傷。最常見的就是,在使用熱水袋的過程中,由于熱水袋破裂,熱水溢出直接燙傷皮膚,導致皮膚出現大片紅斑、水皰,疼痛難忍。
為什么較低的溫度也會導致燙傷呢?馬百芳說,當人體的局部長時間與高于45℃的溫度接觸時,皮膚的感覺神經末梢會逐漸適應而不會引起明顯的痛覺,而痛覺是人體重要的保護機制。另外,人體的血液流動本來可以帶走部分熱量,但局部皮膚由于與熱源長時間接觸而受到壓迫,影響局部血液循環,從而使散熱減少,熱量積聚。最重要的是,在持續低熱作用下,皮膚的表層組織逐漸脫水,最終導致深層組織發生熱損傷。
生活中很多人并不了解低溫燙傷,甚至認為接觸溫度不高的物品并不會造成燙傷,這種觀點是非常錯誤的。研究表明,在熱源溫度超過45℃的前提下,接觸時間越長,就越有可能造成皮膚以及皮下組織的損傷。
科學使用貼身保暖設備
低溫燙傷雖然表面看起來不嚴重,但實際上幾乎都是深度燙傷,甚至有的已經燙傷到了皮下脂肪層、肌肉層。因此,一旦發生低溫燙傷,切勿自行外涂一些醬油、牙膏、醋等偏方,反而加重創傷,增加感染幾率,應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
為了減少或者避免低溫燙傷的發生,馬百芳強調,日常生活要做到以下幾點:一、去商店或者超市購買正規廠家的保暖設備;二、切忌用保暖設備直接接觸皮膚來取暖,并且使用時間也不宜過長。使用電熱毯時,可在睡覺之前提前放入被窩,在睡覺時將其取出,避免整夜與皮膚直接接觸。在使用暖水袋時,要注意用毯子或小褥子隔熱,并離開人體一定距離。使用暖寶寶時,可在外面裹上一層毛巾,尤其是在睡覺的時候,盡可能避免熱源與皮膚進行直接接觸,如若發生燙傷,則應立即用冷水沖洗創面或用包裹冰塊的毛巾冷敷,并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三、對于嬰幼兒、意識不清者(如植物人、服用安眠藥或飲酒者)、智力低下者(如腦癱兒)、長期臥床的病人、糖尿病患者這幾類人,不宜使用貼身保暖設備,因為他們對溫度的感知遲鈍或者無法表達,是低溫燙傷的高危人群。
名醫鏈接:
馬百芳德州市人民醫院皮膚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
對各種性病及常見、疑難皮膚病診斷準確、治療正規,《中華皮膚科在雜志》等國家核心期刊發表論文30余篇,主編、參編專業著作5部,獲市科技進步獎4項。被評為市級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德州市十大人才新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