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瑞 通訊員左天普李婷
入冬以來,年關將近,頸椎疾病患者明顯增多。生活中,不少市民覺得頸椎不舒服,往往會讓家人幫忙揉一揉,還有的會找人按摩、推拿。但是,德州市中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唐新輝提醒說,頸椎病的病情其實比較復雜,相應地,治療方法也不盡相同。隨意按摩不但去不了病根,還可能對頸椎造成更大傷害,嚴重者甚至會導致癱瘓。
由于活動頻率高、負重大,人體頸椎極易發生退行性病變。據了解,臨床上一般將頸椎病分六種類型,包括頸型、神經根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脊髓型、混合型。
頸型頸椎病極為常見,是其他各類型頸椎病共同的早期表現,主要表現為頸部僵硬、酸、困、脹、疼痛,伴有異常響聲。個別患者上肢可有短暫的感覺異常。但由于癥狀較輕,多數人并不重視;神經根型頸椎病常表現為頸部僵硬、活動受限,以頸部后伸或向患側屈頸受限明顯。這種疼痛是持續性隱痛或酸痛,亦可為陣發性劇痛。下頸椎病變可向前臂放射,手指呈神經根性分布的麻木及疼痛、部分患者患側上肢或手部握力減弱,有的患者上肢無力,拿碗筷困難。多為單側,也可為雙側;椎動脈型頸椎病是由于各種機械性或動力性因素使椎動脈受到刺激或壓迫,導致血管狹窄、折曲,造成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出現頸部不適、眩暈、頭痛、惡心等癥狀的綜合征;交感神經型頸椎病則表現為眼部、眼瞼無力、視物模糊、眼球后疼痛、流淚以及頸性頭暈、惡心嘔吐、頭枕部疼痛,還有心慌、悶氣、心前區疼痛等癥狀,也因此常被誤認為冠心病發作。有的患者還合并失眠、多夢、健忘、煩躁、易疲勞等;脊髓型頸椎病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常表現為先從下肢發沉、發麻開始,隨之出現四肢感覺運動障礙等。由于該病癥狀復雜,易被誤診為腦部疾患而延誤最佳治療時機。部分患者會因此留有殘疾,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混合型頸椎病則是指兩種以上壓迫因素同時存在,臨床表現重疊存在。“頸椎不舒服,應先到正規醫院專科檢查、確診,根據醫生建議合理治療。一般情況下,經過一到兩個療程的康復治療即可好轉或痊愈,但如果癥狀仍然較重,就需要及時考慮其他治療方式,如微創和手術。” 唐新輝說,很多患者都認為,中醫只有牽引、按摩、理療等傳統治療,而西醫才有手術治療,但是,德州市中醫院結合現代醫學技術,以中醫為主、中西結合綜合治療頸椎病,并形成了集預防、治療、康復于一體的健康管理模式,能更好地實現頸椎病的階梯治療。
此外,頸椎病患者在工作間隙應適當休息,面對電腦時適時改變頭部豎立形態,這樣才能有效避免頸椎病的發病率;枕頭也很講究,仰臥者需枕高一拳,側臥者則枕高一拳半(約10厘米左右),枕芯以木棉和蕎麥皮為好;溫差高是導致頸椎病的重要誘因,因此生活中需注意頸椎保暖,不要讓頸椎直接處于低溫條件下。
■專家簡介
唐新輝 主任醫師,德州市中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
專業特長:擅長腦血管病的藥物及介入治療與康復,為病人提供偏癱、腦癱、截癱(脊髓損傷)、周圍神經損傷、頸椎病、腰痛、腰間盤突出、骨關節疾病及骨折術后等的康復治療,為病人制定個體化的康復方案。
坐診時間:東院區一樓康復醫學中心周三、周五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