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 閻潤珍 通訊員 李夢嬌 張詩月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這種嚴重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的疾病發病率近年來呈上升趨勢。50歲以上人群中,100個人里就有一個是帕金森病患者。“帕金森病本身不致命,但如果治療不及時,會導致病人身體機能下降,甚至生活不能自理,最后出現肺炎、泌尿系統感染等并發癥,從而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德州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宿少華說,帕金森病目前并不能治愈,只有早期控制,才能有效緩解該病引起的各種癥狀。
行動遲緩并出現震顫 患上帕金森卻渾然不知
56歲的竇阿姨最近兩年運動越來越遲緩,最近甚至出現震顫癥狀。3月28日,她來到德州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就診,宿少華主任了解了癥狀后判定她是患了帕金森,竇阿姨聽聞后竟不敢相信,一向麻利干練的她會得這種病。“其實,帕金森病早期癥狀并不難發現。起病時多為一個或一側肢體發病,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波及對側肢體,逐漸加重。中晚期病人除上述癥狀外,還會出現表情呆板、彎腰駝背、失眠、肢體疼痛、大小便不暢等病癥,逐漸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宿少華說,需要提醒的是,65%的患者是在癥狀影響生活之后才去就診。半數以上的患者表示,在未就診之前并沒有意識到已患上該病。
判斷是否患了帕金森不僅僅通過震顫癥狀,還可通過手腳變得僵硬,翻身、起床、行走、轉彎等動作遲緩,面部表情反應遲鈍,患者的精細動作能力退化,平衡能力越來越差等癥狀判斷。
藥物治療占主導 心理疏導也很重要
“目前,在帕金森病的治療措施中,藥物治療占主導地位的同時,對患者及照料者的心理支持和咨詢也非常重要,因此,患有帕金森的患者要及時到神經內科或心理科就診,以便強化治療效果。”宿少華說。
早期帕金森患者常出現最輕微的悲痛、沮喪、挫折和尷尬等情緒,如能正確認識并及早發現,對患者進行鼓勵和安慰,問題通常可以解決。如被忽視,出現嚴重沮喪、自卑、絕望、悲傷、對平常感興趣的活動興趣減少或恐慌等,將有可能并發焦慮或抑郁。所以,帕金森患者必須接受正規的心理治療,親屬也要加強自身的心理修養,講究語言藝術,根據患者的情況因人施護,消除患者消極、悲觀、抑郁、不安情緒。患者自身也應密切與醫護人員合作,積極主動進行各種功能鍛煉,以達到心理護理的最好效果。
致病原因尚不明確 但可遠離危險因素
帕金森病的起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確,但一些相關的致病因素可以盡量避免。權威部門調查發現,遺傳因素在發病原因中僅占10%左右,缺乏運動、環境問題等生活方式問題,也是一個主要原因。
有研究表明,帕金森病的發病與農村里的除草劑,以及日常生活中接觸的錳和其它物質等都有關。例如,種水稻的人比果園工作的人容易得帕金森病,飲井水的人比飲河水的人容易得帕金森病。服用吩噻嗪類(如氯丙嗪、奮乃靜)和丁酰苯類藥物(如氟哌啶醇)以及利舍平(或含利舍平藥物如降壓靈、北京降壓0號、復方降壓片等)也會加重病情。
此外,精神因素也會加重該病。帕金森患者常合并抑郁,所以長期抑郁狀態也會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