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唐志梅 本報通訊員 牛漪
體重究竟該如何管理?德州市第七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丁青春提出建議,公眾應學會吃動平衡,飲食要豐富多樣,同時利用碎片化時間增加運動量。
“想要科學管理體重,首先必須正確認識體重。”丁青春指出,BMI指數和腰腹肥胖指數是兩個基本評判標準。體重指數(BMI)是衡量人體胖瘦程度的一個常用指標,計算公式為“體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根據現行的相關行業標準,我國成年人的BMI應維持在18.5至24.0之間,其中BMI小于18.5為體重過輕,24.0至28.0為超重,大于等于28.0為肥胖。此外,腰圍也是一個重要的指標,可以判斷脂肪在身體中的分布。成年男性腰圍大于等于90厘米、女性大于等于85厘米被定義為中心型肥胖,而男性腰圍在85至90厘米、女性在80至85厘米則為中心型肥胖前期。
丁青春強調,BMI和腰圍是兩個獨立的超重和肥胖判斷標準,它們與肥胖相關慢性病和一些健康問題都密切相關,是獨立的危險因素。如果BMI和腰圍兩個指標都不正常,疊加風險就更大。他希望每個人都能用這“兩把尺子”經常自我測量。
要將體重控制在科學范圍內,需要強調膳食能量攝入的可控性,即“管住嘴”。但這并不意味著不吃主食或不攝入脂肪。丁青春解釋說,這種節食行為和生活方式是不科學的。人體需要各種營養素,因此要保證食物多樣化,主食不宜過度精細化,飲食要有規律,以滿足人體對各種營養素的均衡攝入。盲目減重不僅無法實現減重目標,還可能導致體重反彈,甚至帶來更大的健康風險。
關于如何“邁開腿”,丁青春表示,科學健身要選擇恰當的運動方式。對于體重較大且缺乏鍛煉習慣的人,如果不適合長時間跑步,可以選擇游泳、劃船、騎行等項目。同時,要控制每次運動的強度,不宜過小或過大;還要掌握好運動頻次,注意每次鍛煉的總時長,避免每天進行大強度、高運動量的鍛煉,以免造成傷病。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許多人學習、工作之余沒有足夠的時間鍛煉。對于這類人群,丁青春建議,可以把運動當作“零食”,讓運動生活化、碎片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增加運動量。例如,上下班時多步行一段,坐公交時提前下車步行;如果膝關節、踝關節沒有問題,可以多爬樓梯;在辦公室時也可以進行一些短時間的運動,如簡單的拉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