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點擊:小張是大四年級的學生,馬上要畢業了,如今面臨找工作,即將步入社會,這讓遇事容易緊張的他十分恐慌,經常吃不下飯,晚上還總是失眠,天天無精打采。經心理醫生分析,小張出現焦慮情緒。
5月25日是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全國大學生中,有高達25.4%的人有焦慮、抑郁、神經衰弱、強迫癥等心理障礙。此次的疫情影響著大學生的情緒和心態。如今他們的學習逐漸恢復,生活也步入正軌,但疫情留給他們的心理陰影沒有完全抹去。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包括哪些?如何調節?記者采訪了德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精神衛生中心主任、主任醫師李秀華。“隨著大學生的全面復學,他們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環境改變產生的群體性焦慮、過度恐慌出現人際交流障礙、生活學習方式改變帶來的適應問題。 ”李秀華介紹,小張就屬于社會環境等因素影響,壓力過大造成了畢業焦慮。受疫情影響,畢業生原定計劃被打亂,面對不確定的未來,畢業生出現擔憂、迷茫等焦慮情緒。
過度恐慌引發人際交流障礙。疫情發生后,網絡上的信息太過復雜,造成很多人出現心理恐慌。大學生容易受到外界環境變化的強烈影響,在短期內出現情緒高漲或低落的狀態。極端的情緒會讓大學生產生畏懼與人特別是與陌生人交流,產生對社交行為的抵制心理,從而沉溺于網絡的世界中無法自拔。
長時間居家學習不適應。因疫情影響,大學生只能進行線上學習。這種封閉單調的方式,容易讓大學生產生厭煩等情緒,等重新返回校園后,仍會有厭學倦怠情緒的延續。
如何調節心理問題?李秀華建議:運動是自然而有效抗焦慮療法。它釋放緊張和壓力,且能通過增加內啡肽的釋放提升幸福感。任何讓人動起來的活動都是有效的,但集中注意力時可能比漫不經心時效果要好很多。每周五次持續3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可以緩解和預防焦慮。學會放松訓練,例如面對過分緊張和焦慮時,學生可以試著注意腳撞擊地面的感覺,做10余次緩慢的深呼吸,到室外感受風拂過皮膚的感覺,傾聽舒緩的音樂等等,這些會在提高身體素質的同時,更有可能打斷腦海中擔憂和焦慮。
此外,大學生還應學會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負面情緒并非都是不好的東西,不要一味地排斥和逃避。 ”李秀華提醒,若是自己無法調節,應及時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本報記者滕璐本報通訊員高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