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為患者進行治療。記者 唐志梅 攝
7月4日下午,在市第二人民醫院精神衛生中心診室外,幾乎坐滿了等待的患者。精神衛生中心主任李秀華卻說:“這已經算是人少的情況了。 ”
隨著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關注生理疾病的同時,對身心健康越來越重視。疫情發生后,長時間居家隔離和常態化防控下特殊的工作生活方式,使不少市民心理壓力加大,從而產生焦慮、暴躁情緒,造成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
在李秀華看來,與幾年前相比,人們的心理健康意識大大增強,在很多人眼里,看心理門診,就如同感冒看醫生,不再需要遮遮掩掩。對于心理疾病的治療,他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心理問題好比手上的創傷,如果不及時縫合,創傷始終會隱隱作痛,甚至有化膿感染的風險。作為專業心理專家要做的,就是及時幫助大家縫合這道傷口。
當日就診的患者中,有一位母親全程陰著臉,似乎有難言之隱。她是帶著兒子前來問診,兒子童童(化名)一直以來成績優異,然而疫情過后卻不愿上學。疫情期間童童每天和母親朝夕相處,雙方矛盾日益加深,尤其是童童玩手機時,母親就會變得焦慮,忍不住去制止。在童童的認知下,這是母親對他的不信任和控制,于是有了強烈的叛逆心理,繼而形成厭學情緒,并伴隨一定的自殘行為。
基于童童長期成長在單親家庭的背景,精神衛生中心的心理專家們進行了一場特別的心理治療。下午15時,在心理診療室內,6張椅子圍成一圈兒,童童和母親坐在中間,交談過程中,幾位心理專家一方面循循善誘,讓母子二人敞開心扉,一步步幫助梳理,并找到影響親子關系的因素;另一方面,結合具體情況,幫助童童提出心理調整建議……“這樣的治療模式實際是家庭式心理診療的一種,整個過程通過心理治療師的專業技術,調動患者家庭成員之間產生互動。”李秀華介紹,首先,童童和母親都要調整心理狀態,改變對自我的認知。“過程中,我們將通過辨證施治的手段,采取全病程家庭式治療的方法,幫助童童逐漸走出心理陰霾,徹底緩和緊張的親子關系。 ”
全病程家庭式心理康復診療,在精神衛生中心已成為一塊“金字招牌”。治療過程中,專家們根據患者填寫的心理測量量化表和自述的癥狀,評估患者是否有抑郁、焦慮、失眠等心理疾病,再針對不同患者情況“量體裁衣”,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全病程心理干預和專業治療。
市第二人民醫院精神衛生中心作為市級臨床醫學重點學科,也是我市唯一市級精神衛生中心,擁有專業技術人員150余人,年齡結構以中青年為主,為其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近幾年,該中心陸續引進了功能齊全的生理檢查和物理治療設備,包括經顱磁刺激治療儀、多參數生物反饋治療儀、腦電圖睡眠分析儀等。同時,還率先在全市開展無抽搐電休克治療難治性抑郁癥,填補了我市該項目空白。
另外,針對嚴重精神障礙疾病患者,該中心構建了集預防、治療、管理、救助、康復于一體的治療服務體系,在為患者提供專業治療的同時,還提供上門護理服務,幫助康復期患者重拾自信、早日康復、回歸社會。
□本報記者 劉瀟 唐志梅 本報通訊員 高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