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節氣是天氣轉冷的象征。寒露節氣后,寒意猛增,萬物隨寒氣增長,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陽氣漸退,陰氣漸生。此時正是人體陽氣收斂,陰精潛藏于體內之時,因此,德州市疾控中心專家建議,養生應以保養陰精、防止秋燥為主。
節氣變換,人們的起居時間也應及時調整。比如說,早臥可以順應陰精的收藏,早起則可以順應陽氣的舒達。寒露過后,晝短夜長,保證每天多睡1小時,可以解秋乏。同時,廣大市民除了要適當添衣、不能赤膊露體外,穿好鞋襪保證足部溫暖也尤為關鍵。
寒露前后,加強體育鍛煉能提高身體的御寒能力和抵抗力。但是運動一定不要“趕早”,因為晨起氣溫太低,身體素質較弱者容易感受寒邪。同時,不論何種運動,都不宜過量,在全身微熱,尚未出汗或微微出汗時,應停止運動。應避免大汗淋漓,以保持陰液內斂,不使陽氣外耗,否則會傷陰損陽。若遇到陰雨天氣時,可選擇在室內運動,不可冒雨涉水,以免感受寒濕。此時,柔和的拉伸運動最適合多風的秋季,體質較差的人也可在室內開展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或瑜伽等各種自己喜歡的運動。
寒露時節正當金秋之時,燥氣當令,當燥邪之氣侵襲人體時,以耗傷津液為主。對付“燥氣”,正確飲水非常重要。對于患有高血壓、糖尿病、腎病的人來說,白開水是最佳的潤燥飲品。而對于正常人來說,要想完全抵御“燥氣”帶來的負面效應,最好在白開水中加些蜂蜜。為防“燥氣”,還應少食辛辣燒烤,多食藕、蘿卜、荸薺等潤燥之品。平日里,早餐應吃溫食,最好喝熱粥,因為粳米、糯米均有極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作用。在煮粥時,適當加入梨、蘿卜、芝麻等藥食俱佳的食物,更具有益肺潤燥之功效。
□本報記者劉瀟本報通訊員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