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23日,國新辦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發布《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報告顯示,目前,我國18至44歲的男性和女性平均身高分別為169.7厘米和158厘米,與2015年相比分別增加1.2厘米和0.8厘米。但除了身高普遍增長,仍有諸多健康問題需引起重視,肥胖、慢病就是其中重要的兩項。2021年,人們如何保持身體健康,讓生活更有質量,為此,記者采訪了我市3位專業醫生,送上一份新年健康建議。
建議一:不當剩飯菜“清掃工”
在報告中,肥胖是出現較明顯的字眼,不難看出,我國居民的體重在不斷上升。目前,我國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超過50%,6歲至17歲的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6歲以下的兒童達到10%。顯而易見,肥胖已經成為威脅國人健康的重要危險因素。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認為“胖點沒什么”,或在傳統觀念中還有著“胖是福氣”等說法。但事實上,看似無關緊要的超重肥胖,已經在破壞著人們的身心健康。“能量攝入和支出不平衡是導致個體超重肥胖的直接原因。”德州市中醫院東院區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劉昊雯稱,超重肥胖是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誘因,除了帶來外貌變化,也可能會造成心理壓力和焦慮。
“進食量和運動是保持健康體重的兩個主要因素,食物提供人體能量,運動消耗能量。”劉昊雯分析說,如果進食量過大而運動量不足,多余的能量就會以脂肪形式積存下來,造成超重或肥胖;相反,如果食量不足,可能引起體重過低或消瘦。所以,應保持進食量和運動量平衡,使體重維持在正常范圍。
關于如何預防肥胖,劉昊雯提出了具體建議,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每頓飯要吃飽,但不吃撐;不成為剩菜剩飯的“清掃工”,這樣會導致能量攝入過量;不宜經常在外就餐,吃自助餐時要適量;選擇一種或幾種適合自己的運動,比如步行、跑步、游泳、爬樓梯、騎車、滑雪、打球、跳舞等;每月測量一次自身體重,做好體重監測。
建議二:胃腸不好少吃硬食物
市民張先生本來就有胃病,一天晚上,和幾個同事加班后,去一家餐廳吃了涮火鍋,又喝了冰鎮啤酒。剛吃完飯,他就感覺肚子疼得厲害,去完廁所仍沒有緩解。于是,緊急去醫院就診,經檢查是急性胃炎,最終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
在眾多慢病中,像“胃痛”“腸胃不舒服”等,幾乎人人都遇到過。冬季氣溫低,正值胃腸病的高發期,如果一不小心吃了被細菌污染、不好消化的食物,或喝了不干凈的冷水,在飲食上忽冷忽熱,就很容易引發急性胃炎。所以,冬季必須把住“入口關”。
胃病多數表現為急性起病,癥狀輕重不一。德州市立醫院普內科副主任王維國稱,一般而言,胃病常有飲食不當、酗酒等誘因,隨后出現上腹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消化不良癥狀。另外,因食物中毒而致病者多伴有急性腸炎,出現臍周疼痛、腹瀉、發熱、脫水,甚至休克,可伴上消化道出血。
“對于腸胃本身不好的人來說,應避免吃難以消化、偏硬食物,比如大棗、酸菜、黑棗、山楂等。”王維國介紹,吃得過多容易造成胃石形成,且胃石的癥狀與胃潰瘍比較像,很多時候不做內鏡檢查會忽略,所以,反復的胃部不適要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
此外,王維國提醒,平時腸胃不好的人冬季飲食應以溫、軟、淡、素、鮮為宜,做到定時定量,少食多餐。同時,要避免緊張、焦慮、惱怒等不良情緒,注意勞逸結合,如果疲勞過度,會引起胃腸供血不足,分泌功能失調,胃酸過多而黏液減少,使黏膜受到損害。
建議三:冬季運動最好選擇散步
在報告中提到,應對超重、肥胖、慢病等問題的手段之一,就是適度運動,那么冬季北方居民如何做到健康運動呢?
寧津縣人民醫院康復學專家李桂東介紹,冬季運動可以加快機體的新陳代謝。機體受寒冷刺激,會使血液中抵抗疾病的抗體增多,身體對疾病的抵抗力也會隨之增強。所以堅持冬天鍛煉的人患感冒、支氣管炎和肺炎等疾病的幾率會大大減小。
李桂東指出,對于上班族而言,冬季運動可以加快血液循環,增加大腦氧氣的供應量,增強血管的彈性;對于老年人而言,冬季進行戶外運動,可以充分享受陽光,促進身體對鈣的吸收,可以有效預防骨質疏松癥;對于健身達人而言,冬季運動燃燒的卡路里會輕微增加,因此減肥效果更佳。
“冬季,天氣寒冷,一般來說,等日出之后,寒氣逐漸退卻之時進行鍛煉最佳。”李桂東推薦,運動以戶外散步為主,“戶外散步運動量不大,還能呼吸新鮮空氣,接受陽光照射,紫外線對于人體鈣的吸收是有好處的。但有膝關節炎等膝關節疾病的人,要注意適當鍛煉。而且戶外散步的同時一定要做好個人防護,切勿聚集。霧霾天要注意盡量減少戶外運動。”
□本報記者劉瀟 滕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