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新聞網訊(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于海琳)
在兒童保健工作當中,高危兒是一種比較特殊的群體。所謂的高危兒主要是指在胎兒期、分娩期、新生兒期和嬰幼兒期存在對生長發育(尤其是大腦發育)有危險因素的兒童。常見高危因素有母親不良生育史、孕期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胎兒宮內缺氧、出生時窒息、早產、出生低體重、顱內出血等。高危兒存在一定的發育風險,相對于非高危兒更容易出現運動、言語、認知等多方面的異常,如未及時發現并干預,嚴重可導致腦癱、智力障礙、孤獨癥等不良發育結局。高危兒的發育問題往往隨著年齡增長逐步顯現,因此高危兒需要長期的發育監測,以便及時發現發育偏離并及時干預,避免不良結局的發生或減輕癥狀。
“曾經有一個35周的早產兒,因為孕媽之前聽過我們的‘高危兒早期干預’講座,很重視孩子的發育問題,所以在孩子出生二十多天時就來到醫院進行檢查。當時發現孩子肌張力偏高,做磁共振時也發現有腦損傷(腦白質發育不良)的問題,后來在上級醫院診斷為腦癱高危兒。”市婦幼保健院兒童康復與心理衛生科主任曾祥平表示,確診以后,通過早期系統的評估,根據“高危兒早期干預”的規范和流程,康復科為該幼兒制定了一套綜合干預方案,如干預訓練、運動療法、推拿、水療以及營養腦神經的藥物治療,同時對孩子的媽媽進行了家庭干預指導,孩子發育接近正常同齡兒后轉為家庭干預。
“孩子現在已經上幼兒園了,和小朋友之間相處的特別好,這是我之前想都不敢想的。”孩子媽媽激動地向記者表示,之前孩子被確診后,家里人都擔心孩子以后不會走路,等孩子會走后又擔心說話問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寶爸寶媽一直堅持在市婦幼康復科做干預和指導,“現在孩子發育的這么好,真的特別感謝康復科的所有醫護人員!”
“這位寶媽在孩子康復期間非常配合,寶寶經過早期干預,在四月齡的時候,運動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已經接近足月生產的孩子的運動能力了。后期一直干預到孩子七個多月,孩子各項大動作發育的都非常好。無論是運動、認知還是語言的發育,都接近足月生產的孩子。現在孩子三歲了,各方面的適應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運動協調性,都已達到正常同齡兒的中等水平。”
曾祥平表示,像這樣的孩子在市婦幼康復與心理衛生科并不是個例,高危兒是一個龐大的群體,目前發生率在8%以上,數量居高不下。市婦幼保健院作為全市的高危兒管理中心,自2012年起開始系統規范的開展高危兒早期干預工作,針對有發育偏差的孩子進行早期干預和家庭干預的指導,促進孩子的各項發育。截至目前,已有上千名兒童經過醫護人員的積極干預,追趕上了正常孩子的發育水平。
高危兒早期發育監測及干預工作不僅僅需要醫護人員的專業技能,更需家長的支持與配合。目前兒童康復與心理衛生科也開展了“高危兒早期干預”門診,利用早產兒日、殘疾預防日等特殊日期進行高危兒早期干預、殘疾預防(GMs評估技術)等內容的科普及高危兒早期干預門診業務宣傳,目的在于提高家長們的早期識別能力,從而提高早期就診、干預的依從性。
“現在遇到早產或者缺氧的孩子,我都會告訴家長,一定要重視高危兒早期發育篩查,發現問題一定要早期干預,因為早期大腦可塑性與代償性好,早期、專業的干預治療能讓腦損傷最大可能的恢復。”曾祥平說,“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宣教,盡可能提高家長對高危兒發育監測及干預的重視,積極參與進來,讓所有存在發育風險的孩子都能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