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立醫院愛耳日公益活動免費為市民檢查
德州新聞網訊(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于海琳通訊員張瀟然侯進)
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有過“掏耳屎”的經歷,閑來無事總是喜歡用棉簽或挖耳勺清理一下耳朵,每次掏出大量“耳屎”后,內心都會因為掏耳后所產生的輕快感而感到滿足,并認為自己的耳朵需要定時清理。但經常“掏耳朵”真的是一個好習慣嗎?耳朵里的“耵聹”是如何產生,我們又該如何正確處理呢?3月2日,記者聯系到德州市立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姜濤。
“我們的外耳道長約2.5—3.5厘米,由外側1/3的軟骨部及內側2/3的骨部組成,軟骨部的皮下存在耵聹腺,分泌耵聹,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耳屎’。”姜濤表示,耵聹其實是一種分泌物,從形態上可分為干燥性耵聹和油耳。
干燥性耵聹通常都是塊狀或者碎屑狀,這也是大多數人的正常耵聹情況,而“油耳”掏出后的耵聹給人一種黏膩感,似乎里面含有一定的油狀物。“干燥性耵聹在我們平時的張口、咀嚼的時候會自然脫落,但油性耵聹則需要人為干預,才能清理干凈。”
姜濤指出,耵聹具有保護外耳道皮膚,黏附外物雜質,吸收水分保持干燥,調節外耳道PH值及菌群等作用。“其實耵聹是不需要我們額外去干預的,過度清潔的外耳道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影響,再加上不科學的掏耳方式、過多的掏耳次數,都會導致局部皮膚損傷,從而導致感染,患病。”
在向記者科普的時候,姜濤提到,門診也接診過很多因錯誤掏耳導致聽力受損的患兒,“有些家長在聽到孩子說耳朵癢,或者看到孩子耳朵里有耵聹時,總會隨手拿起棉棒、掏耳勺、小發夾等工具把耳朵盡可能地掏干凈,但這種做法是極其錯誤的。”姜濤建議,家長切勿自行給孩子掏耳朵,兒童的外耳道皮膚嬌嫩,配合度差,用未消毒的器具掏耳朵容易造成耳道皮膚受損,引起各種炎癥,甚至鼓膜穿孔。“如果覺得耵聹影響聽力,可以到正規醫院尋求幫助,請醫護人員進行專業操作,切勿自己在家給孩子掏耳朵,因小失大。”姜濤告訴記者。
為提高人們對耳部疾病的重視,普及聽力健康知識,盡早發現聽力損失疾病并及時治療,德州市立醫院將于3月3日在門診樓三樓耳鼻喉科開展愛耳日公益活動,包括免費耳內鏡檢查、免費電測聽檢查、愛耳護耳知識宣傳等,廣大市民可自行前往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