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10月12日是第26個世界關節炎日。據統計,我國約有1.22億關節炎患者,發病率約為13%,其中50歲以上人群中半數患骨關節炎,65歲以上人群中90%的女性和80%的男性患骨關節炎。關節炎都有哪些類型?日常生活中又該如何預防?記者為此聯系到德州市中醫院骨傷二科主任、主任醫師侯巖珂。
侯巖珂介紹,關節炎是最常見的慢性關節疾病之一,也是世界第三大致殘性疾病,細分下來共有百余種類型,其中最常見的有骨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和痛風。“關節炎的常見臨床表現為關節紅、腫、熱、痛、功能障礙及關節畸形,嚴重者可導致關節殘疾、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侯巖珂強調,關節炎可在各個關節發病,除膝關節外,手指關節、髖關節、趾關節、脊柱關節等也是易發部位。
“骨關節炎多見于50歲以上人群,被稱為‘中老年人致殘殺手’,主要累及膝、脊柱等負重關節。通常表現為上下樓梯、蹲起時感覺膝蓋疼痛不適,早晨起床或久坐后膝蓋感覺發僵。隨著病情加重,患者可能會有平地走路疼痛,甚至關節變形等癥狀。”侯巖珂分析,類風濕關節炎常見于雙手指、腕、肘、膝、踝、足部關節對稱性疼痛,常伴有早晨起床時關節僵硬,未經規范治療常出現關節畸形,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80%發病于35歲至50歲的中青年,女性多見。
強直性脊柱炎主要侵犯脊柱,多見于青壯年男性。主要表現為夜間及早晨起床時腰痛,也可出現非對稱性的下肢大關節炎,未經治療出現脊柱畸形,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痛風則是由于長期高尿酸血癥后,尿酸鹽晶體在關節沉積誘發關節炎,疼痛劇烈、紅腫明顯。初期可自然消退,間斷發作,如不治療轉化為慢性痛風石性關節炎后則變成持續性疼痛。除引起關節畸形外,痛風還會引起腎功能不全、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等。痛風現已成為常見病,多見于成年男性和老年女性。
日常生活中,如何預防關節炎?侯巖珂指出,首先,骨關節炎的發生與肥胖息息相關,因此減重是骨關節炎患者的首要任務。另外,手關節的負重也要盡量減少,避免手提重物。其次,關節受寒會使關節周圍組織和血管收縮,造成血液循環不暢,加重骨關節炎的癥狀。“當下氣溫驟降,應注意關節保暖,及時增添衣服,同時可使用關節保暖護具,勿受風寒;上下樓梯拉好扶手,下蹲時應該扶物借力,女性患者應避免穿高跟鞋。”再次,正確適當的鍛煉可以預防、延緩和減慢骨關節炎的進程,日常可選擇游泳、散步、騎腳踏車、打太極拳、仰臥位直腿抬高等活動。最后,均衡膳食,適當補鈣。
侯巖珂強調,關節炎種類繁多,一般人通常難以準確辨別,如果發現關節紅、腫、熱、痛及功能障礙,可在出現關節疼痛或病變時,及時到正規醫院進行診治,讓醫生為其提供專業的治療建議,切勿自行治療,以免耽誤病情,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 于海琳 通訊員 劉珊珊
小貼士
膝關節是影響下身最重要的活動中樞。因此,平時做好膝關節保養,對于維持良好的行走能力非常重要。日常上下樓梯或上下臺階時掌握3個正確的小習慣,可以減少或避免一些膝關節疼痛的發生。
1.讓腳尖盡量往前。上臺階時盡量用腳尖頂住臺階,這樣就能最大限度讓膝關節往回縮,一般膝蓋就不會超過腳尖了。
2.身體向前傾。當我們身體向前傾時,就能夠增加屈髖的角度,讓髖關節分擔一部分膝關節的壓力,同時讓臀部的肌肉也發力,減輕膝蓋的壓力。
3.下臺階的時候腳尖繃直,前腳掌先落地,減少后腿吃勁的時間,同時讓身體的重量通過小腿的肌肉化解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