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衛健委派出550余名專家,建成165家“名醫基層工作站”——
基層百姓家門口看上“專家號”
德州市立醫院醫師楊雯(中)示教頸椎痛的診療方法。記者 唐志梅 攝
□本報記者 唐志梅 滕璐 本報通訊員 王法成
“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這是很多基層群眾看病就醫的愿望。為了更好地滿足群眾的期盼,2023年,德州市衛健委建成了165個“名醫基層工作站”,它們連點成網,織牢織密基層醫療“網底”。
名醫效應帶動基層學科人才齊發展
上月12日,家住德棉社區的米女士在運河街道衛生院接受了第二次小針刀治療,成功治好了困擾她半年之久的肩周炎。實施治療的專家是德州市立醫院針灸理療科主任王傳俠。
“沒想到只做了兩次,肩膀就不疼了。”米女士邊說邊豎起了大拇指。自從有了“名醫基層工作站”,周邊居民無論大病小病,診療更方便了。
據了解,在此之前,像這樣的治療必須到市區二級及以上醫院才能完成。但自去年7月起,德州市衛健委開展“名醫基層工作站”建設以來,專家診療技術下沉到基層衛生院,周邊居民實現了就近看上市級“專家號”的愿望。
按照市衛生健康委部署安排,2023年7月,德州市立醫院陸續派出9名副主任醫師及以上職稱的學科帶頭人,陸續進駐運河街道衛生院。他們各自帶領不少于2人的幫扶團隊,與基層衛生院建立長期對口幫扶機制,推動優質資源下沉,全面帶動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
1月2日,運河街道衛生院院長李洪梅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名醫基層工作站”的落地填補了衛生院眾多的專科空白,更推動了基層的學科和技術實現“由無到有”“由弱到強”“由專到精”的重大轉變。“現在除了轄區群眾以外,周邊也有不少人慕名而來,僅康復醫學科2023年的收住院人數就達到了183人次,較往年大幅增加。”李洪梅說。
基層衛生院診療水平強了,分級診療就順利了。“建設方案要求,通過名醫專家帶教、坐診和病例討論等形式,加強對基層專業技術骨干的幫帶培養。同時,為基層醫療機構醫務人員提供每年不少于2人、每人不少于6個月進修培訓機會。通過人員上下流動、技術學習溝通,為基層培養一批帶不走的專業技術骨干人才。”市衛健委基層衛生科科長高培靜說。
綠色轉診精準聯動實現高效救治
2023年7月,由樂陵市婦幼保健院派出建設的“李曉云名醫基層工作站”在鄭店鎮王集衛生院正式揭牌開診。自該工作站開診以來,累計為20余名患者提供綠色轉診服務,鄭店鎮居民謝女士就是受益者之一。
去年9月的一天,謝女士洗澡時發現自己左側乳房里有個疙瘩,想起王集衛生院有二級醫院的專家常駐,于是來到衛生院咨詢。李曉云為其進行相關檢查,初步確診患者為乳腺癌早期。聽說自己得了癌癥,謝女士嚇壞了,一把拉住李曉云的手,懇求醫生救救她。李曉云一邊安撫她的情緒,一邊立即聯系樂陵市婦幼保健院,將她轉診入院。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謝女士康復出院。
“名醫基層工作站”的設立,為幫扶醫療機構與基層醫療機構之間搭建精準聯動平臺,進一步暢通基層群眾看病就醫渠道,通過綠色轉診實現高效救治,打通服務基層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對受基層醫療機構條件等因素限制無法進行有效診療的病患,由工作站團隊出面,暢通就醫轉診“綠色通道”,及時幫助患者完成上級專家預約、住院預約等具體工作,確保盡快就診、及時住院,讓群眾看病就醫更便捷。
下沉資源建立長效幫扶機制
一人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健康是立國之基。如何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真正解決好基層群眾看病難問題?
德州市衛健委以百姓之心為己心,努力回應民眾期待。自山東省衛健委在全省啟動“名醫基層工作站”建設工作以來,市衛健委積極行動,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建成165家“名醫基層工作站”,遠超全年建成50家的既定目標,基本實現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覆蓋。目前,全市二級及以上醫院派出550余名專家對口幫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培訓基層醫務人員3000余人,填補多項基層醫療機構技術空白,補齊短板。
為切實解決城鄉醫療資源不均衡、基層衛生人才短缺、基層醫療機構“接不住”等瓶頸問題,市衛健委相關科室通過實地走訪調研,確定了一批基層急需、群眾急盼的專科,挑選市級專家帶領團隊進駐,實施基層醫療機構幫扶長效機制,推動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城市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名醫專家每個月駐工作站時間不少于3天,團隊成員連續駐站工作時間不少于一年。同時,運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診療水平,推動幫扶單位之間線上轉診、影像診斷、疑難病例會診指導等同步進行,最大程度實現優質資源共享。
對于這樣的變化,群眾是最大受益者。“市衛健委將以群眾健康和滿意為目標,持續下沉醫療資源,為鄉村振興夯實民生健康基礎。通過建立基層醫療服務長效機制,努力提供更加優質高效、覆蓋全生命周期的診療服務,更好地滿足基層群眾就近享有高水平醫療服務的需求,助推健康德州高質量發展。”高培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