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操察看正在制作中的木模。 記者王志偉攝
□本報記者 馬樂 本報通訊員 方志勇 丁璐
4月28日,在鑫華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見到王操時,他正與員工討論改進一款鞋底的制造工藝。辦公桌上擺放著楦頭以及六七只鞋底,現任公司模具研發總工程師的他,仍保持著手繪鞋底3D圖的習慣。
“鞋底制造是個老行當,我現在就是想通過不斷創新,讓它更好地發展。 ”正是秉承著這種想法,近年來,王操先后參與7項省級技術創新項目的研發,1項行業標準、2項國家標準制定;擁有1項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成果獲得山東省技術創新獎。他參與的項目還榮獲過行業最高獎“段鎮基皮革獎”。
輾轉南方學技術
今年35歲的王操是遼寧人,骨子里有東北人那種敢想敢做的特質。 2002年大學畢業后,他一路南下,到廣州尋求發展機會。“那時候剛到廣州,正好一家模具廠在招聘,投了簡歷考了試,就被順利錄取了。我一個學汽車運用與維修的,就轉行做起了鞋底模具開發與設計。 ”王操回憶。
入職后王操十分珍惜學習機會,從最基礎的手繪2D圖3D圖、到電腦設計、再到木模鐵模加工,只用了6個月的時間,不但學成出徒,還帶起了新學員。在王操看來,制造鞋底模具一點都不比造汽車簡單。“鞋底是由不規則圖形組成的,設計時還要考慮舒適性、功能性、美觀性,每一個花紋都有講究和作用。 ”
自從入了行,王操便一門心思地投入其中,先后輾轉多地學習技術、積累經驗,福建、浙江溫州的知名廠家,都留下了他的足跡。“既然決定做了,就一定做出點名堂。 ”王操說。
工作中不忘創新
2011年,王操來到了鑫華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注重創新的氛圍給了他很大的發展空間。“終于有一個平臺能讓我放開手腳去實現自己的想法。 ”他說。
王操首先將精力放在模具材質的改良上。過去制作鞋底的模具是鐵的,質量大、硬度強,壓出的鞋底表面粗糙且容易產生排氣不良、裂口等問題。王操早就有用鋁替換鐵的想法,如何讓特質偏軟的鋁能承受住上萬次的重擊,成了解決問題的關鍵。他花了大半年的時間,幾乎天天泡在實驗室,不停調整合金的配比,終于解決了這一行業難題。
此外,王操和他的團隊還參與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閱兵徒步方隊作戰靴靴底的開發研究。他們不但采用連幫注塑工藝,使靴子更加牢固,不易脫膠開裂,還大膽使用新材料,減重的同時增加了韌性和耐磨度。為了在不改變靴子舒適度的前提下,增大落地的響聲,王操不斷調整鞋底花紋。“鞋底模具的制作,需要經過多道工序,每改變一次方案,就意味著需要從頭來過。 ”王操說。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制造出了落地有聲的“全優”徒步方隊作戰靴。
最不能容忍“差不多”
“注意細節,一絲不茍”“做零差錯能手,向零缺陷邁進”……這些張貼在鑫華潤模具廠開發部辦公室墻面上的口號,都是王操自己總結的,“靠細節取勝”是他的準則。
在鞋底制造領域,生產誤差保持在0.5毫米左右,就足以在行業內站穩腳跟,但這個標準在王操這里卻行不通。“工作中我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差不多’3個字。要求0.5毫米,你做成0.7毫米,雖然肉眼很難分辨,但是誤差已經達到了40%,這是很可怕的。一旦有同行比你精準,你就失去了競爭力。”王操說。有一次,一款功能靴的模具前前后后改了11次,王操還是不滿意。員工都不理解,他跟大家說,這些功能靴在穿著的過程中還需要保障使用者的安全,出一點差錯都不行。“王經理的眼睛特別好,每次成型的木模他只要拿在手里看看,就能發現尺寸是否準確。一旦有問題,就會立刻要求我們修改,哪怕是一個很小的細節。 ”員工劉文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