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津蟋蟀文化作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具有濃厚的民間文化特色,自古就有“寧津蟋蟀冠天下”的美譽,“中國蟋蟀之鄉”“中華蟋蟀第一縣”等諸多榮譽稱號便誕生于此。蟋蟀罐作為蟋蟀用具與蟋蟀聞名是同步的,獨特的歷史、地理和人文環境,對蟋蟀罐傳統制作技藝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走進寧津縣劉營伍鄉龍潭村,一排排整齊的紅磚瓦房映入眼簾,每年的8、9月份正值“蟋蟀經濟”活躍期,制陶手藝人加班加點趕制蟋蟀罐的生產場景蔚然成風,儼然成了一道亮麗的民俗文化風景線。
筆者隨同寧津農商銀行“紅馬甲”金融服務隊來到位于龍潭村的博源軒陶瓷加工處,這是一家集蟋蟀罐生產、加工、銷售為一身的經營個體,同時也是該行“巾幗創業貸”政策性信貸產品的獲益者之一。院內有序堆放著緊實而細膩的泥料,成品和半成品被區分開來,工人師傅正在嫻熟地進行手工拉胚,不一會兒,一件造型獨特、獨具魅力的蟋蟀罐器具模型便呈現在眼前。
“制作蟋蟀罐,優先選用河床下的膠土為原料,講究的是火候和燒制方法。” 博源軒陶瓷加工處負責人張利霞一邊雕刻泥畫,一邊告訴筆者。據悉,制作蟋蟀罐并非易事,需要將傳統的手工技藝與現代化的電窯設備相結合,歷經選土制漿、拉坯、晾曬、雕刻等9道工序,經爐火燒煉而成,品相好的蟋蟀罐觀若碧玉、撫若童肌,制作之精致、造型之優美,令人贊不絕口,不僅集實用、觀賞、把玩于一身,更被文玩界稱為“蟲趣文化的瑰寶”。
“俺家的蟋蟀罐制作技藝從早期起步到后期發展,與劉營伍鄉龍潭村、劉旺言村等蟋蟀罐產業集群發展壯大不無關系,說到資金支持,更與農商行給予的大力幫扶密不可分。在起步階段,這10萬元‘巾幗創業貸’可謂幫了大忙,不僅利率合理、放貸快,而且工作人員細致耐心、服務周到,及時、足額的資金支持,猶如一場‘及時雨’,既解決了資金周轉難題,也為企業擴大生產規模提供了便利條件。”張利霞感激的說。
近年來,隨著當地政府對蟋蟀文化傳承的重視和宣傳,蟋蟀產業經濟活躍、潛力巨大。作為地方性金融機構,寧津農商銀行始終堅守服務“三農”和實體經濟的經營宗旨,積極扶持蟋蟀上下游產業,加大對接支持力度,實行“貸款優先發放、額度優先滿足、服務優先提供、利率更加優惠”的方針,以實實在在的“金融套餐”為鄉村振興、產業興旺賦能。截至8月初,該行實體貸款余額48.78億元,較年初增長4.18億元,增幅9.37%。
通訊員: 宋青華 鄭若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