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學習《塘約道路》,很受教育,很受鼓舞。有幾點體會與大家共勉:
一是人才是關鍵,要選優配強基層班子。我區的“兩委”換屆工作基本結束,各鎮街和組織部門要加強對“兩委”人員的培訓,采取參觀學習、請人授課、召開現場會等多種形式,開拓他們的視野,提升他們的思想境界。尤其是對村黨支部書記的培養、培訓,更是關鍵中的關鍵。
左文學通過創新管理辦法和無私無畏的精神,帶出了一個好班子,錘煉了一支有戰斗力的黨員隊伍,激發出群眾的內生動力,使塘約道路在貴州大地上閃閃發光。
二是合作社應多種多樣,不應固化模式。塘約村的經驗告訴我們,合作社不是單一的只種糧食的模式,可以多種經營,但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帶領群眾發家致富,壯大集體經濟。
塘約村土地確權后,搞產業結構調整。組建了多個專業隊,進哪個專業隊群眾有自由選擇權,更便于發揮自己的特長,迸發出活力,這股股活力凝聚成強大的集體的力量。 2016年實現村集體收入200多萬元(2014年塘約村還是一個二級貧困村)。
我們地處華北平原,地勢平坦,好耕好種,集體年收入超過200萬元的村也屈指可數,令我們深思。
我區共209個自然村,除趙虎鎮和抬頭寺鎮為農業鄉鎮外,袁橋鎮土地隨著發展步伐的加快會逐漸減少;無論是上樓的村還是上不了樓的村都面臨著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那就是如何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使群眾的生活越來越富裕。各鎮街黨委在這個問題上也在不同程度地努力探索。
推廣農村合作社無疑是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方法之一。 2017年底前,我區已注冊合作社13個,運行狀況、效益如何,今年就可見分曉。今年我們會接著發動,增加合作社的數量,設法提高合作社的運行質量。能增加多少?我不敢說,但啟動起來的合作社,各鎮街主要領導一定要靠上抓、抓細節、抓過程,政策上多傾斜,才可能有一個好的結果,對下一步大范圍推動開展這項工作有百利而無一害。
三是我區推動黨支部領創辦合作社需要注意兩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進一步抓班子、強隊伍,穩扎穩打,不宜全面鋪開。通過調查了解,一方面,許多村干部對這項工作不能正確認識,缺乏奉獻精神,能力上也有欠缺,對于能否搞好、怎樣才能搞好心里沒底,這也是群眾對干部信任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群眾對合作社的了解不夠多,對村干部心存疑慮,擔心把土地流轉給合作社后收入沒保障,于是干脆就先等等看。一個村有相當一部分群眾持有這種觀望態度,就給我們的基層干部增加了工作量和工作難度。怎么辦?安順市委書記周建琨說:“選對一個路子,選好一把手,是重中之重。 ”
其次,我們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經開區取得今天這樣的成績著實不易,但畢竟還有農業,還有農業鄉鎮,盡管在經開區盤子中占的比重越來越小。按木桶原理說,農業是經開區的短板。《塘約道路》的作者王宏甲感慨:“一個好的社會,不是有多少富豪,而是沒有窮人。”我們仍然有許多集體經濟空殼村,仍然有2000多戶低保戶。
群眾的需要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我們要多學習,多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多外出參觀取經、開拓眼界、提升境界、解放思想,努力做到能力上少恐慌,工作水平再提高,為經開區鄉村振興盡心盡力盡職盡責,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區三農事業部部長劉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