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道超車,天衢新區開啟產業發展“倍速模式”
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一院一基地一園區”項目。記者劉振興攝
項目研發人員調試設備
記者鐘偉劉瀟 通訊員趙慶川陳寶濱
編者按 走進天衢新區,就是走進了一片干事創業的熱土。看這一處處工地熱火朝天、一場場“大講堂”“對接會”群英薈萃、一個個民生實事扎實推進……全區上下圍繞各項重點工作,狠抓落實,努力開好局、起好步。本報從今日起開設《錨定“三個領先”實現“七個走在前”》欄目,全面報道天衢新區建設中取得的新成效、新突破,敬請關注。
每一粒熬過冬天的種子,都有一個枝繁葉茂的夢想——如何在新的契機下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對天衢新區來說,是歷史之問,也是時代之問!
“新區破題,重在產業。”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天衢新區籌備建設指揮部指揮長祁小青說,我們的定位是打造新能源新材料基地、電子信息(集成電路)產業基地、高端裝備制造基地、食品制造研發基地、區域科技金融創新中心、全國有影響力的會展文化中心“四基地兩中心”,未來要建設成為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先行區、魯北智慧活力新城區、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示范基地。
要走好天衢新區在全省乃至全國的“標桿新區”發展之路,唯有“變道超車”,如今的天衢新區開啟的是產業發展“倍速模式”,對27個市級掛圖作戰項目、88個區級在建項目、173個政府專項債包裝項目制定包保清單,實行掛圖作戰,被譽為德州“未來之城”的天衢新區徐徐鋪展、落子有聲,產業發展藍圖正不斷從“施工圖”逐步變成“實景圖”。
從“產城人”到“人城產”之變——
“人才鏈接”打造共贏循環
6月20日,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德州研究院直通車”發車首日。
熬夜寫完科研論文,早6時30分許,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副研究員許繼勇準時乘上班車,趕赴太陽能德州小鎮。與他同行的還有23位博士,大概2個半小時,他們到達目的地,換上白大褂,走進實驗室,切換另一種“頻道”開始工作。
自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一院一基地一園區”項目落戶德州后,許繼勇他們既是大學教師,又是項目研發人員,在兩種身份之間不停切換,儼然成了工作新常態。
“走出‘象牙塔’融入經濟建設主戰場,我們渾身充滿力氣,感覺太不一樣了。以前搞研究為了物以致用是我們‘追’企業,如今在天衢新區是被企業‘追’。”許繼勇說,眼下,他們已經收到了新區60余家企業發來的技術人才需求清單,涉及生物制藥、高端設備、食品加工、電子信息多個產業,“我已經發到學校交流群,很多大學部的負責教授、導師都很感興趣,甚至還出現了一個項目多個學部‘爭’的情景。”
“山多峰少”、如何增強高端人才來德意愿一直是德州產業發展亟須破解的難題。過去招商,只要勞動力便宜、交通通暢、土地夠用就能成功招商;現在,區域高質量發展更重視畝產效益高的高端產業,而高端企業在選擇落戶地時,首先要考察的是一座城市有沒有高端技術人才,如果人才愿意在此聚集,企業也愿意把項目投進來。
“變道”就要勇闖新路。過去發展遵循“產城人”引領,現在天衢新區則堅持“人城產”邏輯,字面看僅是“三大核心要素”在次序上的小調整,實質上卻是城市發展邏輯內涵的大變革,通過強化“人才鏈接”打造產業發展共贏循環。
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一院一基地一園區”項目是天衢新區站在新歷史起點、貫徹新發展理念,創新校地企“牽手”的務實舉措。項目總投資1.8億元,以培育壯大優勢產業為主線,旨在通過搭建全省一流科創平臺,形成一批引領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成果,力爭3至5年建成省內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產業孵化基地和高端人才聚集地。“目前,項目基礎條件建設已完成,有40多名專家陸續進駐辦公。首批入駐的有7個研發團隊、9個科研項目,比如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生物工程學部、食品科學學部、材料學部,這都與天衢新區甚至德州的優勢產業不謀而合。”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德州研究院負責人、科研管理部部長舒明雷介紹。
一方是科研尖端,一方是市場終端。如何讓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為生產力?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一院一基地一園區”項目闡釋了一個生動而有力的答案。而在此項目校企地深度融合的背后,體現的是政府為媒“牽線”搭橋,讓處于人才和技術供需兩端的高校與企業由“各自為戰”向“雙向奔赴”轉變。
“超車”就要加快發展。未來,天衢新區還將不遺余力地嘗試和努力,比如,與山科集團共同成立合資公司,優先承接京津冀魯高校、院所優質科創資源,集中孵化、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為新區乃至全市發展點燃科技引擎。
從“一枝獨秀”到“航母編隊”進場——
戰略性新興產業站“風口”
區域要實現成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前瞻性的產業布局。
站在產業轉型升級的“新風口”,天衢新區正大力發展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綠色低碳等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項目。但與其他地區單純性“一枝獨秀”的引進方式不同的是,天衢新區采用的是“引進一個龍頭,形成產業集群,培育產業航母編隊”的產業發展模式。
有研項目的落地就是一個生動范本。從2017年考察初識,到2018年簽署協議,再到2020年通線量產,山東有研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落戶天衢新區,曾被人津津樂道,更成為德州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主動對接央企的生動寫照。
2020年8月,有研半導體項目傳出好消息:8英寸半導體級直拉硅單晶一次性拉制成功。目前,以有研半導體項目為龍頭“牽引”,有研艾斯12英寸硅片項目、有研億金高純濺射靶材項目正如火如荼建設中。
有研艾斯項目計劃總投資62億元,第一階段將建設加工廠房、動力站、化學品輸送等配套建筑和設施,設計年產能力為120萬片12英寸硅片,預計今年11月完成主體封頂,明年下半年通線量產。此項目聯合有研億金高純濺射靶材項目,對解決集成電路產業的“卡脖子”問題起到重要作用。
“企業發展至今,推動了3個德州市級以上重點項目相繼落地。發展期間,每個重要節點、關鍵環節的任何問題,都有專人協調跟進,及時發現解決。這背后,體現的是新區速度,彰顯的是新區溫度。”山東有研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果虎深有感觸地說。
一個區域有沒有發展潛力,企業用“真金白銀”投票。以有研項目為例,該項目帶動形成了年產值近300億元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建成了包含硅片、靶材在內的國家重要集成電路關鍵材料基地。有研半導體項目作為億級產業“航母”,好似高昂的產業“龍頭”,正在舞動整個產業鏈,為天衢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聚勢賦能。
此外,天衢新區還積極整合優勢資源,突出實體企業優勢,對產業帶動能力強、市場需求大、符合未來發展趨勢的企業進行系統謀劃,全面提升企業與產業鏈結合的緊密度和耦合度,致力于形成集成化、集約化、集群化發展格局,著力將新區打造成為高端裝備、醫養健康、食品加工、電子信息技術等主導產業集聚區。
從單打獨斗到“攏指成拳”成勢——
“園”聚特色“區”分發展
在天衢新區產業發展的盤子里,不僅要有“頂天立地”的大企業,還要有“鋪天蓋地”的中小企業,但“鋪天蓋地”并不意味著“零零散散”,追求高質量發展的天衢新區正不斷建成一批特色高品質園區,通過“園”聚特色、“區”分發展將單打獨斗的企業“攏指成拳”。
6月20日,走進位于岔河東大道以東、北外環以南的建能高新產業示范項目現場,施工場面火熱,工人們忙而有序。
建能高新產業示范項目是配合天衢新區招商引資項目而精心打造的集研發、辦公、加工制造為一體的產業園區,項目總投資4.35億元,總建筑面積約12.6萬平方米,建設多層廠房6座,并配套建設綜合辦公樓、試驗室、食堂宿舍樓等。
園區是什么?天衢新區的答案是為引進一批產業鏈關鍵環節、核心企業和上下游配套企業,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產業集群、產業基地和拳頭產品,建設成為全省甚至全國的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發展的平臺。要達到這一目標,園區硬件建設就要做到“布局科學、規模合理、適度超前、有序推進”,最終實現“企業集聚、產業集群、要素集約、服務集中”。
為此,承建方先后多次去深圳考察學習,在與設計院充分溝通后,才確定施工圖紙,項目于去年9月開工,由建設單位、項目管理單位、監理單位、施工單位、造價評審單位五方共同參與,前后有將近40個班組、1000人參與。
目前,項目已完成主體封頂,1至5號廠房正處于內外墻裝飾階段;試驗樓、食堂宿舍樓、6號廠房的二次結構已基本完成,目前正在抹灰和配套施工。同時,室外配套雨污、電力管道也在施工埋設,已完成30%。“施工期間,我們積極克服不利因素影響,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加班加點趕工期,預計8月份實現全面竣工。此外,已與6家企業達成入駐意向。”項目總負責人趙天鈺介紹。
“園”聚特色,天衢新區著手產業生態群落、聚力特色發展。除了建能高新產業示范項目外,值得一提的還有京津冀協同發展產業示范園,示范園由德州建能實業集團投資興建運營,預計投資106.5億元,全面達產后,可實現年銷售額43.8億元。目前,已有6個地塊開工建設,囊括了建能高新產業示范項目、京津冀產業轉移項目、新能源產業園、英望產業園、嘉源產業園、電子信息產業園。
“區”分發展,天衢新區倡導在差異化發展的“藍海”內互補發展、錯位競爭。比如在中元科創園,英望科技(山東)有限公司、山東明智超精密科技有限公司、德州鴻聯九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德州易泰數據湖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等電子信息企業等,它們都是電子信息產業產業鏈上的“生力軍”。
隨著各種利好不斷激活天衢新區產業發展“一池春水”,如今,天衢新區這片熱土一個個項目正在上演對接、簽約、落地“加速跑”:從首批17個項目包對社會公開推介到德州新能源汽車數字產業綜合體項目簽約,到德州市文化科技中心項目開工……在新的發展格局之下,天衢新區正以更加主動的姿態、更加堅定的步伐,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