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疫情,對孩子們來說,是一場磨礪,是一次受教育的機會,也是認識世界的另一扇窗口。“如果問我今年體會最深的是什么,我一定會告訴大家,是中國人抗擊疫情時表現出來的堅強和勇氣。 ”8月24日,德開小學學生朱思嫣說。 疫情這個名字,朱思嫣是后來才熟悉的。最初對疫情的認識始于她加班的爸爸。她告訴記者,大年三十中午,她見到爸爸匆匆扒拉了幾口飯,來不及休息,就打開筆記本電腦,開始發稿子。“這個年爸爸給我的印象是,一直守在電腦前,也不搭理我和弟弟,連續工作了3天后,他就直接上班去了。 ”朱思嫣說道。
因為疫情,朱思嫣經歷了從未有過的“最長寒假”。在她的世界中,在家的日子是煩躁的,但很多的第一次經歷,讓她認識了生活的意義。 她第一次直觀認識到了醫生護士的辛勞。朱思嫣動情地說:“以前,我總是害怕去醫院,我認為醫生護士只會為我帶來疼痛。然而,這一次,當我們對新冠病毒怕得要死時,那些醫生護士卻渾然不怕,奮不顧身地沖到了湖北武漢。他們的勇氣、他們的付出,讓我感動,將來,我也要做一名醫生,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
同時,她還第一次真正體會到了老師的付出。寒假期間,班主任在微信群召開家長會,用微信上課。“我一度很高興,終于可以光明正大地抱著手機了。直到后來,我才知道,為了保障我們的學習效果,老師要在群里翻上翻下幾十遍地批改作業,結束后,他們又要備課,第二天還要直播講課,修改錯題。 ”朱思嫣說,她也從開始的莫名興奮,到日漸枯燥,再到熟練適應這個模式。
其實,不止醫生、老師、家長,身邊還有許許多多的人,他們在用最普通的方式與疫情抗爭。“疫情沒有阻擋住我的成長,它讓我更全面認識世界,給我很多印象深刻的第一次,也讓我接受了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采訪最后,朱思嫣如是說。
德州日報新媒體出品
記者|劉瀟 通訊員|劉超
編輯|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