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黨的救助政策和村大救助協理員,幫我從低保戶轉成了五保戶,救助金由原來240塊錢提高到了580塊錢,買藥的錢也有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心里踏實多了。”9月27日,武城縣魯權屯鎮張官屯村五保戶王東有高興地說。
王東有今年60歲,是張官屯村的孤寡老人,去年患上了心臟病,徹底失去了勞動能力,符合五保戶救助政策。張官屯村協理員孫金偉在走訪摸排中了解到這一情況,第一時間幫其辦理了五保,讓其享受到了相關待遇。
像孫金偉這樣的協理員,武城縣一共有399名,實現了全縣所有村、居委會全覆蓋。協理員通過主動發現、幫辦代辦,幫群眾們到就近的鄉鎮社會大救助工作站或者附近村的社會大救助服務站代辦點,申請辦理相關的救助事項,讓群眾享受到就近申辦、少跑快辦的高效救助服務。
協理員高效精準服務的背后是武城縣社會大救助平臺的建設與運行。今年以來,武城縣著力推進新型社會大救助體系建設,全面梳理現有救助政策,打通各類救助政策壁壘,通過分類歸并予以整合,建立起面向貧困群眾全覆蓋的社會大救助政策體系。目前,武城縣大救助管理服務平臺橫向與17個救助部門協同,建立起縣、鎮街、村三級設立社會大救助網絡,打造了“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智慧救助新格局。目前平臺已涵蓋39項在線業務受理申請,成為包括低保、五保、臨時救助、殘疾人補貼、自然災害救助、農村危房改造等在內的綜合性業務系統,所有救助業務都可在平臺申請辦理。
“通過整合各部門救助職能,簡化優化審批環節,所有救助審批事項原則上下放到鎮街,實現了流程再造,形成了‘主動發現、快速響應、精簡程序、部門聯動、規范高’的智慧救助模式’。”武城縣社會大救助中心主任李永超介紹,目前,8個鎮街經辦機構成為了統一受理社會救助申請點,接收的申報信息全部實行后臺在線審批,由初始接收窗口將辦理成果反饋至求助對象,確保困難群眾只進一個門,辦好救助事。
“大救助平臺將分散受理轉變為集中受理、將群眾跑腿轉變為數據跑路、將單一救助轉變為綜合救助,有效解決了社會救助“錯、漏、重”的問題,實現了精準化、便捷化、多樣化救助。”武城縣民政局局長田瑞華說,大救助體系的建立有利于形成“后扶貧時代”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確保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
德州日報新媒體出品
通訊員|吳華 李淑冉 杜春明
編輯|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