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快摘幾顆嘗嘗,這里的棗又脆又甜。”9月21日,樂陵市朱集鎮前周村的棗林采摘園內,游客正在采摘鮮棗。9月中旬以來,金絲小棗陸續成熟,前周村117畝棗林采摘園內熱鬧非凡,游客絡繹不絕。
近年來,前周村深入實施紅棗振興戰略,轉思路、破困局、蹚新路,持續在紅棗產業轉型升級上下功夫。從紅棗種植、加工銷售、品牌宣傳等方面制定獎補激勵政策,著力打造紅棗公共品牌,初步培育了棗芽茶、棗花蜜等紅棗新產品。
“前些年,紅棗行業低迷,由于利潤不高,老百姓都不愿再伺候棗樹,致使棗樹撂荒嚴重。”前周村黨支部書記周之軍介紹,很多時候出現了一家一戶管不了、管不好、不想管的問題。曾一度出現當地棗農把棗樹砍掉種上玉米、小麥等農作物的現象。
2018年,在朱集鎮政府的扶持下,前周村成立了樂陵市同創果樹種植專業合作社,找到了一條適合金絲小棗發展的“合作社+”模式。這一模式主要包括“合作社+專業化、規模化管護”“合作社+訂單式、電商式銷售”“合作社+科技化、智慧化生產”。
“合作社+專業化、規模化管護”基本破解了一家一戶管不了、管不好、不想管的問題;“合作社+訂單式、電商式銷售”解決了紅棗銷售難、收益少的問題;“合作社+科技化、智慧化生產”解決了人才短缺、技術落后的問題。
“原來自己種植管理,每畝棗樹年收益最多1700元,現在能到2700元,合作社每年還會發放額外分紅。同時,我在合作社打工,每天還能拿到80元的工資。”前周村村民王榮昌高興地說。
合作社在探索改良棗樹品種和栽培技術的同時,形成規模種植帶動棗產品加工,合作社現已形成了種植加工銷售一體的產業鏈。周之軍說:“我們掌握了棗樹栽植和修剪的新技術。打掐下多余的棗條,防止棗樹長得過高,這樣棗樹間隙大,陽光能照進來,結下的棗又多又甜。”
合作社大廳的儲物架上擺滿了“紅棗果汁飲料”“棗花蜜”“芍藥金花”等紅棗精加工產品以及棗樹林間農作物深加工產品,彰顯著“合作社+”模式所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
棗林內,滿樹的小棗讓人看著欣喜,吃著甘甜,滿滿都是收獲的喜悅。前周村內,道路干凈整潔,每家每戶門前都有垃圾箱,還進行了垃圾分類。路邊不僅有綠化樹木,還種上了花,村民家院子里也收拾得整整齊齊。
前周村充分發揮自然資源、紅色資源優勢,通過不斷加強基礎設施改造提升、農家樂經營發展等舉措,在村級旅游事業發展、村民文明素質提高、個人收入增加等方面取得成效。
前周村現有民宿5家,已與樂陵市幾個旅行社達成合作,開展春夏之交賞棗花、品棗蜜,秋季采摘金絲小棗,冬季觀雪景,四季寫生等多種旅游項目。
“現在正值旺季,看著每家民宿生意都紅紅火火,心里很高興。下一步,我們還將請專家對農家樂及民宿進行室內規劃和改造提升,打造真正的高品質民宿,讓更多的游客來做客。”周之軍說。
德州日報新媒體出品
記者|趙治紅 通訊員|李鳳辰
審核|鐘偉 終審|楊永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