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的鄉村,進入豐收季,也迎來消費季。
夏津縣銀城街道辦后趙莊村的紅薯地窖里,正在進行網上直播賣貨,直播間里,主播吆喝不斷,“點贊”滿屏,一根網線,讓種植大戶趙華銳的紅薯“今天在地頭,明天在路上”。
紅薯地里,農機轟轟前行,一個個飽滿的紅薯從土里“跳”出來,收獲的鏡頭記錄在手機里,讓不少網友直呼新鮮。“正值紅薯消費旺季,下單的特別多,最多一天能有4000多單,賣出了2萬斤。”趙華銳說。
紅薯是后趙莊村的特色產業,種植面積2萬余畝,紅薯地窖2500多座。趙華銳返鄉創業,認準電商這條路。“鮮食紅薯通過直播,走零售市場;薯片、薯干等初加工產品通過電商平臺,走批發市場。”目前,依靠電商平臺進行批發,能消化掉該村紅薯總貯存量的9成左右。
“電商不僅打開了銷售渠道,還減少了中間環節,相比傳統批發市場,收益可增加25%以上。”趙華銳說,“我們從種紅薯升級為種儲加銷全鏈條,鏈條長了,紅薯‘身價’漲了。”
電商為農產品上行打開了通道。一根網線,也讓優質消費品下沉到廣大鄉村。趙華銳介紹,平時吃穿用的,不少村民習慣在網上買,選擇多、價格還便宜,家門口就能收包裹。
真正要架起村里小生產和村外大市場的“金橋”,打通物流進出村的“最后一公里”是一個關鍵點。“利用好‘互聯網+農業’,地理位置的偏遠不再是夏津發展農業的劣勢,原生態無污染、秉承傳統工藝的優勢得以凸顯。” 夏津縣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前夏津縣正著力打造縣—區域中心—鄉鎮—村四級電商快遞物流站,實現電商快遞物流“村村通”。
不僅如此,村里成立8個合作社、9個家庭農場,進行產業化經營,形成了薯苗培育繁殖、種植儲存、加工銷售、物流運輸一條龍產業。同時在銀城街道辦的幫助下積極加強與德州學院等大專院校間合作,推進紅薯深加工,形成從紅薯育苗種植到產品深加工銷售的完整的產業鏈,并借助互聯網平臺,打造產業振興的典型示范村。
記者|劉振興 通訊員|鄧美平
編輯|李榕
審核|朱代軍 終審|尹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