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德州迎來初雪。三九時節,氣溫越來越低,冬奧的熱度卻越來越高。我市部分體育器材制造企業生產一線呈現出一派繁忙景象。“服務冬奧”成為廠區鮮明的標語,“創新研發”成為企業負責人口中最頻繁的“熱詞”。
雪蠟車、智慧游泳館、賽場座椅……這些“中國智造”將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賽場展示自己的風采。
高顏值 低排放
2021年10月27日,距離北京冬奧會倒計時100天,“2022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雪蠟車交付儀式”在北京舉行。嶄新亮相的雪蠟車立即成為聚光燈下的“寵兒”——這輛集太陽能光伏發電、儲能、5G工業互聯、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于一身的牽引車實現了24項技術突破。雪白色的車身搭配“冬夢”標示,讓這款全新的國產車“顏值與內涵并重”。
“這將是北京冬奧賽場上‘出鏡率’最高的關鍵裝備之一。”全國政協委員、泰山體育產業集團董事長卞志良介紹, 雪蠟車是供打蠟師在賽前為雪板打蠟,供運動員賽事期間休息以及賽事直播等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服務用車,將長期服務國家隊。
泰山體育參與研發了雪蠟車項目。在雪蠟車小型光儲新能源系統的設計、研發方面,按照“碳達峰、碳中和”的要求,采用國際領先的低風阻流線型技術,高效節能,氫燃料電池國內最大功率,超長續航、運行零排放,混合動力采用國際領先的50%熱效率發動機,完美實現光伏發電、儲能系統與原有車載動力系統的集成。
“2021年,企業累計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2952萬元。”卞志良說,“高顏值、低排放”的背后是科技創新的支撐。當地稅務部門稅收專家顧問團隊結合企業大量研發投入的實際,為企業推出“一戶一策”稅收解決方案,第一時間落實高新技術企業、研發費加計扣除、城鎮土地使用稅減半等政策。同時,全年3651萬元出口退稅款均實現了“當日退”“次日退”。
“2008年北京奧運會,302枚金牌中有122枚金牌獲得者賽時用的都是泰山器材。如今我們又要全力備戰冬奧會,稅收利好政策的持續發力,讓我們更有底氣、更有信心為運動員提供‘零失誤、零故障、零投訴’的‘中國智造’。”卞志良信心滿滿。
老企業 新賽道
“企業從誕生之日起,就和奧運會有著不解的緣分。”在德州盛邦體育產業集團廠區,總經理黃永超指著企業文化墻上“盛世思變,科技興邦”的發展理念告訴記者,在2008年企業成立之際,這里的標語還是“盛世承平、系奧興邦”。
成立于2008年,乘著北京奧運會帶來的全民健身熱潮的東風,企業實現快速發展,2019年企業銷售額歷史性突破1億元。近幾年,企業發展遇到了市場飽和、同質化嚴重的問題,特別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健身行業受到不小沖擊。企業負責人將破局的著力點鎖定在“思變”和“科技”兩個關鍵詞上。
“這次服務冬奧會的智慧游泳館項目就是我們企業轉型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在企業展廳一樓,黃永超展示了智慧游泳池項目:智慧游泳館包括智能氣膜、游泳館數據化、游泳館自助化等系統,可實現電腦端、手機端遠程控制。黃永超表示,這項功能可以讓用戶通過手機APP遠程控制和調節游泳池的水質情況,還可以調節PH、ORP、CL、濁度、溫度、防溺水監控、循環過濾設備的運行,確保了始終能夠提供高質量的游泳環境。不止在冬奧賽場,在市場化道路上,該項目也有著更為廣闊的賽道。產品上市以來,市場拓展情況可喜,目前已投放市場20余套,收入1000余萬元。
老企業切換新賽道,少不了轉型的陣痛。企業研發智慧游泳池項目期間遇到了不小的困難:研發的大額投入、疫情的復工困難,讓研發的過程舉步維艱。但稅費政策的大力支持,讓企業信心倍增。2016至2021年這6年間,企業享受到了研發加計扣除、減計收入優惠、稅額抵免優惠等稅收政策的支持,金額累計達1200余萬元,極大緩解了企業的資金壓力和經營負擔。
“變的是口號,不變的是國家政策的支持!”黃永超表示,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舉辦,必將再為體育事業的發展注入一劑強心針。企業將繼續堅持科技創新道路,深耕體育產業,為全民健身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小座椅 大舞臺
“能夠以這樣的方式服務冬奧會,公司上下都覺得十分榮幸。”1月12日,山東世紀星文體器材有限公司銷售總監任文亮告訴記者。該公司生產的座椅被安裝在冬奧會延慶訓練館內。而這,并不是該公司座椅產品首次亮相大型賽事,陜西全運會柔道館的座椅也來自這家企業。
賽場座椅采用高分子材料,技術含量并不高,在國內競爭也比較激烈。能夠在諸多供應商中脫穎而出,任文亮坦言,依靠的是過硬的產品質量。公司生產全部使用原包料,嚴格把控生產細節和質量檢測,產品在抗氧化、阻燃、強度等多個指標上都遙遙領先。“賽場座椅雖然小,同樣是展示‘中國智造’的大舞臺。”任文亮表示。
山東世紀星文體器材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是我市一家土生土長的省級高新技術企業。“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一直享受到稅收政策的支持。”公司財務負責人侯德忠給記者算了這么一筆賬:近年來,公司作為制造業企業享受到多項稅費優惠。僅2019年增值稅降率一項就給企業帶來減稅350余萬元,相當于7個月的工人工資。
“制造業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從75%提升到100%,讓我們更有底氣能放心大膽地投入創新研發中。”侯德忠告訴記者,該政策給企業帶來稅收優惠364萬元。稅費政策對于創新的支持,讓企業有了加大研發的底氣。目前,該公司建有科技實驗室2個,擁有研發人員48名和各種專利36項,2021年雖受疫情影響,但營業收入仍實現了逆勢增長。
德州日報新媒體出品
通訊員|張青青 邢彥凱 記者|王露
編輯|王露
審核|張燕 終審|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