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陵城區糜鎮基山村,每逢天氣晴好,大街上經常看到兩個中年婦女推著一位輪椅出來,輪椅上上坐著一位八旬老太太,穿戴整齊笑容滿面,這是基山村兒媳唐福梅和于淑朋推著婆婆于桂榮出來散步、曬太陽。
于桂榮今年87歲了,2004年患了小腦萎縮,后來又因為腦血栓致使生活不能自理,癱瘓在床一下就是18年,18年來,妯娌唐福美和于淑朋擔當起了伺候贍養老人的重任,妯娌倆爭先伺候老人,把老人照顧的無微不至,沒有一句怨言。
夏天,她們拖著干完農活疲憊的身體,給婆婆搽拭身體,洗衣做飯;每隔一天就用三輪帶著婆婆去浴池洗澡,冬天,給老人床上鋪得厚厚實實,蓋得暖暖和和,睡覺前給老人被窩里放上熱水袋。老人心情不好就及時疏導,哄她開心;老人的房間被收拾得干干凈凈。老人在床上經常會無意識地亂動,盡管專門墊了床布,但還是常會把大小便弄得到處都是。每當這時,她們都會把老人抱下床,用溫水為老人一點點擦凈身體,換上干凈衣褲、被褥。在妯娌倆的精心照料下,婆婆雖臥病在床,但她的床鋪總是干干凈凈的,身上也沒因臥床生褥瘡濕疹。
十幾年來,妯娌倆每天凌晨四五點就起床,開始忙家里家外的事,洗衣做飯、喂雞飲牛、打掃衛生、照顧婆婆,直到晚上十二點才休息。每天早上,她們都會給婆婆穿衣、梳頭、洗臉,接著沏上一大碗雞蛋茶,滴幾滴明晃晃的香油,端到婆婆手上,雞蛋茶潤嗓去火、香醇可口,老人非常喜歡。歇息片刻,就開始給婆婆準備可口的飯菜,沒有肉、蛋也要給她炒一個,唐福美和于淑朋總說一定要讓老人吃好、吃飽、吃高興,雖然經濟條件不寬裕,但她們堅持讓老人喝雞湯,補身子骨。婆婆經常喊腳酸腿癢,她們就每天燒好水給她泡腳、揉腿;婆婆愛與人叨叨話,她們就每天一邊干活,一邊陪著婆婆聊天;婆婆愛干凈怕冷,她們就經常給她洗床單、洗被子,過幾天就曬一次被褥,冬天拆洗被褥不易干,于是唐福美給婆婆做了兩個褥子,五個小棉墊,隨時更換,每天還要幫婆婆洗晾衣服鞋襪和刷洗便桶。天晴時妯娌倆會搬張椅子,陪著老人在外面曬曬太陽,然后倒上一杯水,削一個蘋果切成片,用熱水燙燙,一片一片地喂給老人吃;如果在農忙季節,她倆就倒班,干完活馬上風風火火就趕回家;天剛起涼風時,她們就會早早地燒好火,讓老人一起床就可以烤得暖烘烘的。
為了伺候好老人,唐福美和于淑朋都自學學會了按摩,婆婆常年臥床,身上少不了這兒酸那兒疼,為了更好地照顧婆婆,她倆都去學習按摩、推拿,并且天天給婆婆做恢復性按摩,每天都堅持半個多小時。此外,妯娌倆一有空就幫老人翻翻身、揉揉背、捶捶腿、捏捏肩,一刻不得閑。在倆兒媳三年如一日的照顧下,婆婆雖然患病臥床但身上并沒有出現一個褥瘡,而且偏癱竟然奇跡般地出現了好轉,不用攙扶老人就能自己慢慢地坐起來,一段時間后,在兒媳的幫助下能下地慢慢挪步了。村里鄰居都說,于大娘真有福氣,兒媳婦真孝順,十里八鄉無人能比。
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行孝并不難,難的是多年如一日的堅守。18年來,妯娌倆精心照料婆婆,從沒怨言,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農村媳婦博愛、仁慈、善良的大愛本色,也博得附近村民的一致敬佩和稱贊。
德州日報新媒體出品
通訊員 | 陳啟忠 編輯 | 王秀青
審核 | 王秀青 終審 | 楊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