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中央媒體《 人民日報》子報《 中國城市報 》在第17版,整版報道了我市陵城區邊臨鎮德軒黨建共同體,帶領三個村領辦土地股份合作社,發展大棚蔬菜產業,壯大集體經濟,增加村民收入,共走富裕道路的經驗。現轉發如下。
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邊臨鎮德軒黨建共同體:
凝聚合力謀發展“紅色引擎”促振興
■中國城市報記者葉中華 通訊員宋延濤 邢仁宇
《 中國城市報 》( 2023年02月20日 第 17 版)
德州市陵城區邊臨鎮西于架村黨建公園鳥瞰。張盛平攝
2月15日,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邊臨鎮德軒黨建共同體大棚草莓采摘區內游客絡繹不絕,人們一邊享受采摘帶來的樂趣,一邊對草莓的甜美贊不絕口。“德軒黨建共同體成立后,三個村一起抱團發展,成立了合作聯社。大棚種植規模擴大了,村里致富產業更多了,村民的錢包也更鼓了!”邊臨鎮西于架村村民于文才滿心歡喜地說。
邊臨鎮德軒黨建共同體成立于2020年4月,由西于架和相鄰的東于架、郭莊三個村的黨支部組成,共有黨員56名。西于架村是集體經濟強村,東于架村、郭莊村是普通村,德軒黨建共同體成立以后,在西于架村的帶領下,各村資源得到有效利用,集體收入不斷增長,蹚出了一條黨建帶社建、村社共建,社富帶民富、村民共富,強村與富民“雙贏”、集體與群眾“齊受益”的鄉村振興新路徑。2022年,西于架村集體收入超50萬元,東于架村、郭莊村集體收入較2019年增加20萬元,三個村的村民戶均收入達10萬元,展現出了蓬勃的共同富裕姿態。西于架村先后榮獲山東省“省級文明村”“森林村居”“鄉村振興優秀案例提名”等榮譽。
黨建引領 變“各自為政”為“攜手并進”
于文才今年73歲,他和老伴兒把自家的4畝2分地加入到西于架村的土地合作社,一畝每年分紅1000元左右。于文才又到村里的蔬菜大棚打工,一年工資2.6萬元;加上4畝多地的收入,一年掙3萬多元。談起生活的變化,于文才打心里感謝村黨支部。
從2017年開始,西于架村黨支部在上級號召下領辦土地合作社,全村960畝耕地,有73戶村民帶204畝地入社。合作社規定第一次分紅是農戶的保底收入,每畝700元;剩余的再進行第二次分紅,按“三三四”的比例,30%給群眾分紅、30%交村集體、40%給合作社。合作社制定了“傳統糧食種植保本、發展特色種植創收”的經營思路,拿出一部分地搞大棚,種植瓜果、蔬菜。2018年一算賬,農戶一畝地年收入820元。“加入合作社,收益可觀還省勁兒!”嘗到甜頭的村民紛紛把更多耕地加入到土地合作社中去,并帶動其他村民參與。
到2022年,西于架全村960畝耕地都入了合作社,集體年收入達到了50萬元。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合作社的經營能力仍有富余,于是,其又流轉了相鄰的東于架、郭莊兩個村的560畝土地。
看到西于架村集體年收入達50萬元,又給村里修路、又給村民發福利,集體收入薄弱的東于架村、郭莊村很是羨慕,有意和西于架村一起致富。實際上,郭莊村也有村民發展大棚蔬菜,但是與西于架村“各自為政”,互不交流。同時,兩村因為種植蔬菜種類相同,導致在大棚菜集中上市時互相拉低價格,議價主動權被收購商控制。到2019年,兩個村已發展到近百個大棚,但由于缺少土地,規模難再擴大。而位于西于架村、郭莊村之間的東于架村有著良好的土地資源,卻缺乏產業,發展緩慢。
邊臨鎮黨委、政府了解情況后,認為要想實現產業提質增效,急需一個帶頭人抓總,制定統一的管理和運行機制,將三個村優勢資源整合,推動其抱團發展。因此,德軒黨建共同體應運而生。
德軒黨建共同體由鎮機關干部擔任黨總支書記,管區書記任副書記,三個村的村黨支部書記和黨員村干部任委員;下設市場推廣、技術服務、資源保障、黨群服務4個工作專班,制定議事協調、分工負責、集中辦公、協調聯動等7項運行制度;重大事宜由黨總支共同商議,各黨支部、專班分工落實,推動實現活動共辦、黨員共管、事務共商、抱團發展。
在新大棚建設過程中,突遇大雨,大棚積水嚴重,工程擱置。為確保工程按期完成,具有建棚經驗的西于架村黨支部書記黃云州提議,現場召開聯席會議,共同商討排水措施;辦法敲定后,共同體組織各村建棚農戶集合,根據統一指揮,共同完成排水任務,確保了工程按時保質完成,實現了從“自家事自家辦”變為“大家事一起辦”。借助黨組織的號召力,共同體充分發動群眾力量實現了各村間互幫互助,目前已成功帶動農戶新建大棚20座。
科學規劃 變“個體成長”為“產業振興”
2月16日一早,西于架村村民黃書巖走進果園,仔細觀察著一棵棵果樹的生長情況。“入春了,果樹很快就要冒芽了。今年是這些果樹結果的第二年,得多愛護著點。”黃書巖介紹,現在果園中有蘋果樹、桃樹、櫻桃樹、杏樹、梨樹等多種果樹,都是德軒黨建共同體引進的優秀品種。“果樹不像莊稼,種下去得幾年后才能有經濟效益。以前都怕虧本,沒人敢種。現在好了,共同體給保底,我們就有底氣了!”黃書巖由衷地說。
據了解,德軒黨建共同體根據三個村子的優勢與特點,合理規劃生產資源,提升農產品質量水平,促進擴產升級。三個村通過產業聯建,實現了融合發展,規劃建設了邊臨鎮德軒現代農業產業園,緊鄰324省道和德州東外環,占地面積2000畝;大力發展種苗繁育、設施蔬菜、大田蔬菜“三大基礎產業”和蔬菜加工業、休閑觀光“兩大延伸產業”;目前,已建成高標準智能溫室1.5萬平方米,新建高標準冬暖式大棚300余座。黨建共同體的大棚蔬果種植成為邊臨鎮的農業特色產業,以“匯德楚軒”為品牌的瓜果蔬菜產品成為邊臨鎮的名片。
為解決農戶發展產業融資難問題,邊臨鎮政府投資200萬元建設10座大棚,以先租賃后回購的方式提供給有意愿創業的農戶,兩年后農戶可進行大棚回購,提高了農戶創業積極性;統一技術服務,與壽光農業技術公司合作,采取托管和半托管的方式,解決種植技術問題;統一市場推廣,將西紅柿、辣椒、西瓜等5個產品集中申報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打造區域共用品牌,向京津冀地區推廣;統一基礎配套,完善路、水、電、網等基礎設施,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業;建設采摘樂園、精品民宿、水上世界、森林迷宮等10余處休閑娛樂項目,年均接待游客5萬人次。
2021年,德軒黨建共同體三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超過20萬元,并帶動周邊13個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萬元。2022年12月21日,“醉鄉村·西于架”被評為國家2A級景區及德州市中小學研學基地。
德州市陵城區邊臨鎮西于架村內,德軒黨建共同體所建大棚一景。張盛平攝
以點帶面變 “一枝獨秀”為“百花齊放”
“多虧了黨建共同體,我又能通過勞動養活自己了。”東于架村56歲的村民于光榮笑著說。
幾年前,于光榮因股骨頭壞死導致腿部殘疾,失去了勞動能力,不幸致貧。東于架村黨支部書記了解情況后,介紹他到村蔬菜基地負責蔬菜打包工作,每個月有1000多元的固定收入。據介紹,像于光榮這樣在德軒黨建共同體企業中工作的殘疾人有11名。2020年,陵城區殘聯為德軒黨建共同體授牌“殘疾人就業基地”。
“成立黨建共同體,充分整合了鄉村與土地資源,有利于打造美麗宜居的鄉村,讓每個村民都能從中受益。”黃云州介紹,目前共同體企業已為500余名困難群眾解決了就業問題。
完善基礎設施,改善人居環境。2018年,西于架與東于架兩村共同投資45萬元,把連接兩村的2200米主干道硬化成水泥路面。2020年,德軒黨建共同體在西于架村建設了黨群服務中心,鎮上選派5名機關干部下沉辦公,實現群眾急難愁盼“一窗受理、全科服務”,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配套建設黨建共同體辦公室、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黨建公園、百姓大舞臺等民生工程,定期開展百姓宣講、黨員培訓、志愿服務、技術培訓指導等活動,讓發展成果惠及每一名群眾。同時,東于架村和郭莊村由于有了集體收入,發展公益事業也有了資金,紛紛硬化了街道、胡同,并安裝了路燈、修建了小廣場、設置了健身器材。
“通過組建黨建共同體,三個村實現了‘村集體+合作社+農戶+企業’的發展模式,形成了高速發展、多方共贏的良好局面。我們將繼續完善這一模式,在全鎮打造可復制、可供其他地區借鑒的典型范例。”邊臨鎮黨委書記付宗峰表示。
★
德州日報新媒體出品
通訊員|付胖伴 編輯|邢仁宇
審核|宋延濤 終審|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