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去秋來收獲忙,遍地金黃谷滿倉。9月21日,慶云縣以“慶豐收 促和美”為主題,舉辦慶祝2023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農民朋友們敲響鑼鼓、扭起秧歌,謳歌時代發展,共享豐收喜悅。
品嘗的、拍照的、了解產品的……全民健身體育公園農產品展示區,擠滿了前來參觀的群眾,一個個豐收飽滿的果實煞是喜人,一張張幸福的笑臉充滿喜悅,現場熱鬧非凡。《踏歌起舞慶豐收》等文藝節目悉數登場,增添了節日氣氛。
豐收節現場,通報表揚了9位縣級糧王、10位十佳農匠,并為他們發放電動三輪車,真金白銀獎勵先進典型,鼓勵更多的致富能手在鄉村振興中勇挑重擔。會前,與會人員對“噸半糧”核心示范區魯供項目區、西吳村等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區進行現場指導。
“高興!今天能作為糧王領獎,心情無比激動。如今,國家越來越重視農業,咱農民成為鄉村振興的主角,我也將盡我自己的努力,帶領鄉親們共同走上富裕之路,助力鄉村振興。”中丁鄉鄭廟村村民、縣級糧王李明峰說。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慶云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馬國輝介紹,近年來,慶云縣堅持把“三農”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堅持產業引領,建成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省級田園綜合體,推進高標準農田和“噸半糧”建設,鼓勵村集體領辦合作社,探索小田變大田模式,努力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走在前列、打造新樣板。
農村產業發展,繞不開土地。但田間地界縱橫、田埂溝渠繁多,不僅妨礙現代機械化作業,還浪費耕地,如何破解這一難題?慶云縣探索實施小田變大田“三種模式”,即項目結合,將自然地塊與高標準農田、土地綜合整治等項目建設一體規劃設計、推進實施,實現“小并大”;主體引領,組織引領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結合承包經營地塊條件,開展小田變大田改造;農民互換,引導農民采取互換并地方式,推動“一戶多塊田”向“一戶一塊田”轉變。
藏糧于地,增產又增收。慶云縣開展“五增+五減”行動,增高標田、減低產田,增公墓(祠堂)、減墳頭,增有機肥、減無機肥,增片林、減散林,增高效經營、減低效經營,解決土地細碎化問題。建成三農服務中心,為全縣提供農技培訓、農資供銷、農資配送等社會化服務。撬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全面開展耕、種、鎮壓、統防統治、機收等全程托管、多環節托管和關鍵環節的單環節托管服務,實現農田水、肥、藥精準把控,推動農田增收。
藏糧于技,有產量更有質量。慶云縣推進高標準農田和“噸半糧”建設,分步實施、有序推進“三區聯創”,即5.2萬畝示范區、10萬畝輻射區、20萬畝帶動區產能提升梯次推進。提高水、路、田、技、土等配套水平,落實統一供種、深耕深松等措施,良種與良法有機結合。實施技術長效幫包機制,成立技術幫包小組,深入田間地頭開展農業技術指導,邀請省市級專家開展技術講座,同時通過抖音、快手等解疑答惑。打造數字農業云平臺,形成“生產+加工+科技+品牌營銷”全產業鏈,構筑特色鮮明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截至目前,慶云縣完成5.2萬畝“噸半糧”核心區提升工程,實施4萬畝高標準農田規范提升工程,改良鹽堿地3.2萬畝,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3家、市級以上合作社示范社34家、家庭示范農場19家。
德州日報新媒體出品
記者|張志寧 郭慶萍 通訊員|馬新磊 徐韓 吳思遠
編輯|苗欣
審核|張曉航 終審|朱代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