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樹家風、易風俗、倡新風”集中活動,大力倡樹厚養薄葬,剎止喪事攀比浪費現象,去年以來,我區——
□劉春霞 魏明葉 豆娜娜
曾經,一場喪事下來,至少花費一兩萬元,雇鼓樂手、大辦宴席,哪怕家庭困難,咬緊牙也得求個“體面”。如今,在我區厚養薄葬成為鄉村新觀念,簡辦紅白事、生態安葬漸漸深入民心,寫進村規民約。
去年以來,我區組織開展“樹家風、易風俗、倡新風”集中宣傳活動,大力倡導移風易俗,集中宣傳好家風、好村風、優秀紅白理事會等文明典型,全區鄉村文明蔚然成風。
“簡辦紅白事”成為村規
“剛開始還想按以前的習慣辦,后來聽了支書勸,按照村里紅白理事會的標準操辦的,確實是省心也省錢啊。 ”近日,鄭家寨鎮張廟村村民任德全向筆者感慨。 2月份,任德全的父親去世,按照村里紅白理事會制定的標準,家里沒雇鼓樂手,降低了宴席標準,整場喪事一共花了不到五千元,而在過去,這樣一場喪事,至少得花兩萬元以上。
按照區里、鄉鎮的提倡,張廟村去年5月份成立了紅白理事會,明確將“按照統一標準簡辦紅白事”寫進了村規民約:喪事原則上只用一天,一律不準雇吹手、樂隊,宴席招待全部七個菜,本村村民之間禮金不超過50元;紅事禮金則不能超過100元,不能有吹手、樂隊。成立以來,張廟村一共辦了6場紅白事,全部按照標準操辦,每場節約費用2/3以上。如今,在張廟村,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的現象已經不復存在,節儉辦事成為村民共識。
截至目前,我區已有80%的村莊建起紅白理事會,將移風易俗、簡辦紅白事寫進村規民約。
“骨灰進祠堂”逐漸推廣
院內兩排香案,松柏環繞,室內一排排整齊放置的骨灰安放櫥,有些已經安放有骨灰盒,走進陵城鎮賀家村公益祠堂,眼前環境安靜肅穆。 2015年底,賀家村200平米的公益祠堂投入使用,鄰近是六間房的喪事操辦場所。“過去喪葬,要買棺材,要埋墳頭,還要立碑,既浪費土地也浪費錢。剛開始大家可能不理解,現在,村里已經沒有土葬這種方式了。”賀家村支部書記趙德寶說。今年1月份,賀家村祠堂啟用,5個月來,村里先后三位逝者,骨灰全部安置進了祠堂。
除了大力宣講殯葬改革的重要意義,各鄉鎮還針對祠堂建設和使用,制定了相應的補貼政策。如今,這一新的殯葬方式正在我區逐漸推廣,全區已有50多個村莊建起祠堂,摒棄土葬。
“行孝需及時”深入民心
利用各村建有“四德榜”這一宣傳平臺,借助電視、報紙、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多種方式,去年下半年開始,區文明辦先后組織開展了好媳婦、好婆婆、好家風等評選活動,大力宣傳孝養老人文明典型,將孝德建設作為重中之重。“在村里樹立典型,靠文明家庭帶動的宣傳效果最明顯,現在村里誰孝敬老人,誰就能得到大伙兒尊重,有這樣的好風氣,想不孝順都難呢。”滋鎮界牌劉村村支部書記劉秋德感慨。過去,該村因為贍養老人而出現家庭矛盾很平常,現在,村里人人比孝順,家家比和諧,還出現好幾戶人家義務贍養孤寡老人,村風大為改觀。
不僅界牌劉村,在我區,“行孝需及時”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以孝為榮的好家風、好村風越吹越盛,涌現出一大批文明家庭、文明村莊。